3在敌纵深1000公里内实施打击后机降或隐蔽机降,可以一次机降一个58人的数字化特种作战分队,特种分队卸下40支50枪榴机8挺机枪,此后垂直突击连可以再2次机降2个这样的特战分队,然后垂直突击连的能力转为提供这3个火力强大的特战分队的全部后续支援。
1个标准步兵营有3个数字化特战分队,2个在综合支援中队,1个编在垂直突击连。
垂直突击连编制150人,拥有一级节点60个,二级节点17个,作战半径1000公里,一昼夜最大运动距离3000公里/2次蛙跳。
623
152毫米车载离心炮分队只有4辆152离心炮车,但是火力强度超过一个常规152毫米炮兵师。
车载型152离心炮轮盘直径考虑通过性,定为4.3米,与车辆动力共用1台燃气轮机,短时功率可达5000千瓦,轮盘仍兼飞轮电池,可经电缆与1辆30吨电池车连接,轮盘额定发射转速4890转分,额定炮口初速1100每秒米,轮盘外缘有6条储弹槽,对应6条同指向但圆周角相位差180度的平衡式切线炮管,一次射击在0.01秒内将156发152炮弹射出,在1秒钟之后可将次层储弹槽132发炮弹射出,再1秒钟后将第三层储弹槽内108发炮弹射出,…,在5秒钟内共射出612发152炮弹。然后需要制动发电降速同时给电池车充电,降低到再装填转速后由直径1.1米的中空主轴自动装填机构做弹药再装填,需时2分钟,再经过一个最短也要120秒的轮盘提速时间,才能再次发射,就是说,每次射击在5秒**出612发炮弹,2次射击之间的间隔――再装填周期,需要4分钟。
在炮兵理论上,有一个关于同时密度效果的基本定理,是说同样100发炮弹,由100门炮同时射击1次的效果要远远大于1门炮顺序射击100次的效果。举个例子,比如要打敌方一名步兵,那是个老兵油子,你要用1门炮以每分钟6发的射速打他,他可以在10秒钟内从1个炮弹坑跳到另一个炮弹坑,100发炮弹中有2发炮弹打在1个坑里的概率远小于万分之一,计算公式略,100发打完,这个老兵油子被打躺下的概率其实不到百分之一,还站在那里笑呵呵地看着你哪,可是你那100发要是同时落下来,覆盖了半个平方公里,那位仁兄就十有八九找不见了。
没有同时密度的炮兵打击尽管可以达到惊人的总发射量,惊天动地,可是实际效果往往差的很。例如一战时欧洲的索姆河战役,英法炮兵轰击德军阵地6天6夜,百多万发炮弹砸了下去,对方阵地本应没有活人了,可是英法军的冲锋一发起,几个小时之内就被德军的机枪扫倒了6万余人。
再如二战苏军柏林战役,柏林最后的屏障――长1600米高45米的泽落高地横梗在朱可夫指挥的苏军主力面前,(本段引用了英国皇家军官学院DUNCAN.ANDERSON,LLOYD.CLARK,STEPHEN.WALSH等人的文献――中悦注),苏军用2周时间动用上千列火车、10万辆卡车争分夺秒地运输准备,在泽落高地前集中了4万多门大炮和700多万发炮弹,正面火炮排列密度达到空前的每公里600门,4月16日凌晨3时万炮齐鸣,30分钟内将100万发炮弹砸到1600米长的泽落高地上,同时,第18航空集团军的745架轰炸机把3000吨烈性炸药投在这里,3点30分几个步兵师发起冲锋,本来以为泽落高地上已经没有生物,但是,突然空中出现数百挺机枪的金属尖叫声,数千发迫击炮弹从天而降,冲锋步兵变成一堆一堆的尸体,狂怒的朱可夫几乎失去理性,立即命令再次猛烈炮击,地动山摇之中,提前投入了第6装甲军的1300多辆坦克,但仅1个小时,数百辆坦克在德军88毫米反坦克炮的打击下化为一堆堆废铁,暴怒的斯大林像命令一个下士那样命令朱可夫必须于次日攻克泽落高地,朱可夫一再使用数万门大炮如暴风雨般的狂轰滥炸,但是冲锋一次次被粉碎,苏军第一近卫坦克集团军兵力几乎枯竭,随即第8近卫集团军的装甲部队将前面还来不及撤出伤员的一切都碾在履带之下向前发起不停顿的猛攻,伴随着数万门大炮惊天动地的轰击,一次次冲击之下,仅1昼夜时间苏军主攻集团军群的人力资源几乎枯竭,指挥官们集合起后勤所有人员冲上前线,几乎疯狂的朱可夫连续投入预备队,对各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们咆哮说如果部队打光你们就填上去冲锋,然后就是我!…血战4天之后才最终攻克泽落高地,那时已经是几个苏军集团军的没有战斗经验的后勤人员和从柏林赶来的老人和孩子们的血战,苏军剩余的坦克手们使用了战地发明――把居民们的弹簧床垫里的钢丝一团团拆出缠绕在坦克炮管上。使德军射来的炮弹和火箭弹碰上后偏离方向或提前爆炸…,大炮兵不再起关键作用,苏军遭受了极其惨重的伤亡。
战后检讨,苏军4万多门大炮的同时密度还是不够,德军最著名的防守专家哈的-海因里西指挥了这场惨烈的战斗,他把部队在苏军炮击时撤出一线阵地后几千米,弹幕推进后又机动插了回去。这种机动固然需要很高的技巧,但是,如果苏军拥有同时饱和覆盖几千米纵深的同时密度炮击能力呢?那样当然任何机动战术也没有用了。人员和车辆在短时间内能够跑动的距离有限,这个距离的半径方圆之内,若是每间屋子大小的地方都同时落下1发炮弹,那么一切也就同时毁灭。计算表明这个同时密度对于几千米方圆的泽落高地来说大概需要数十万门大炮,那是全世界所有大炮的数量之和,朱可夫当然办不到。
发展到现代,为了追求同时密度,从火炮设计到炮兵战术可是费了大家不少脑子,从首次爆发射速概念到非瞄准线射击,各种办法弄了一大堆,一门155榴弹炮的同时密度可以达到十几发了,不过射程很近。火箭炮有同时密度,但是对点打击的准确性差了不少。
直至中岳型离心炮的出现。
1个152车载离心炮分队还有4辆30吨弹药车,1辆炮兵电战指挥车,8架远距离侦察校射制导炮兵连级无人机,其它辅助车辆。可使用中岳概念多节组合弹,2节推进1节战斗部的3节增程炮弹的最大射程达到1000公里,单弹头同时密度为2448发/5秒,这样一次齐射,使用反装甲子母弹可以完全毁伤8平方公里内的一切装甲车辆,使用钢珠子母弹可以完全消灭50平方公里内一切抬头看得见天空的动物。
624-627
暂删节
628
…
这样,标准步兵营的编制1100人,拥有30架直升机和地效直升机,4组16辆成组坦克,4台152毫米离心炮车,6辆152重迫击炮车,50辆全通过性战斗装甲车,12辆连级和营级电战指挥车,大量的战斗支援车辆,6台离心弥漫射击式防空反导车对指挥和后勤各要点做半球罩状保护,完备的医疗后勤系统和102架排、连、营级无人机,具有3个3级节点,1个用于100公里平面作战半径区域,2个用于1000公里立体作战半径区域的2个方向。
这样1个营的综合作战能力不好比较,单独作战能力至少相当于美军2个师加1个旅级直升机作战单位。
629
离心电磁炮的成军起步很晚。中间发生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戏剧化的事情,我们以后有机会再叙述吧。自2006年开始全力实施,已经来不及制造陆基的战略离心电磁炮,仓促间只得从中岳岛号拆下一部分主炮部件和30台完整的离心电磁副炮,分部件运输到咯拉昆仑天军防御工程线,上山安装。即使是152毫米离心电磁副炮的主轮盘也有数百吨重,中岳岛是在船上现场定点制造的,拆下来后运输难度主要集中在副炮的主轮盘上。先尽量利用水运从渤海运到长江口溯江而上直抵重庆,继以铁路运输,借鉴了德军用铁路载运数百吨的轨道大炮的工程经验,最后经青藏铁路运抵山下,上山工程是最为复杂的最后一道运输工程,使用了12架最大型号的直升机环形围绕着吊起了轮盘,每条吊索都有拉力传感器,集中到主轮盘中心的计算机,中岳岛派去的运输工程负责人不顾劝说,自己坐到了轮盘**,按照计算机数据现场指挥各个方位的直升机取得平衡,慢慢地,把一个个数百吨重的大家伙吊上了海拔4000-5000多米的一座座高山峰顶工程工地。
吊上去第一个之后,有人问这位负责人他摔下来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位负责人精确地说,综合概率判断,每一次有1.5%的可能性,30次都没摔下来的概率是63.5%。
等到最后一个大轮盘吊上去了,大家问这位负责人的心中感受,他笑嘻嘻地回答说;“驾云,驾云啦,难得的惊险运动啊,下次有机会让你体验~”
30台152毫米离心电磁副炮组成的咯拉昆仑天军防御线工程于2007年秋提前完成。随后不久,新加坡事件爆发。
630
陆军全中岳制式的武器配备和训练自2006年下半年起开始,越进展越快,上面不断催问,到2007年夏,成军了一个完整的标准步兵营,在东、南方向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军委决定把这个营,连同从中岳岛部队里抽出来的二十几个连级单位,都调配给了西方军区,此刻全部被编进了西方第一快速反应师,那个整营被编进了空运装甲团,在随后西线展开的残酷陆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