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渔夫的新粉丝还是老铁粉,渔夫都非常欢迎大家能来看渔夫的这本新书。作为《逆天明末三十年》之后的大明三部曲的第二部,渔夫将继续用严谨的风格写这本书,跟《逆天明末三十年》一样,本书也将充满厚重感。但同样很多地方会有演义改编。
《龙吟八道》说的是逆天明末开篇三十年前的故事,算是逆天明末的前传吧。因为渔夫曾经常年学习和工作在东亚某国,且所学的专业恰好能接触到不同于中国的别国的史料,所以对这场发生在万历末期的举世瞩目的大战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渔夫回国多年后发现国内这方面的著作和影视方面的作品少之又少,很多人不了解甚至是不知道这场荡气回肠的战役。这是明军出国作战并且取得大胜的一场战役,其战略意义比起上世纪共和国的抗美援朝也不逞多让。打完了**战役之后,日本三百年不敢侵略半岛和大陆,给东亚赢得了三百年的和平。渔夫深感有责任让大家了解大明军人的雄风。
前些年倒是中韩合拍了一个壬辰倭乱,但是因为经费等各方面的原因,该纪录片拍的并不是特别好,很多精彩的战役和细节并没有展现出来,既然渔夫碰到了,那就凭借自己的力量将这场宏大的战役展现给各位看官,从中日朝三国的角度全方位的叙述这场战争。
万历三大征分别是宁夏之役,播州之役,**之役。而本文并未对前两场战役进行描述,所谓三大征在当时的大明看来不过是三次互不关联的战役罢了,并且因为三场战役的出兵规模对于明朝来说不算大,所以在大明内部并不是什么大事情。而**之役对于大明来说可能就是平定了大股倭寇,拯救了番邦黎民的意思。可是对于朝日两国来说都是国战。
从**方面来说**自大明建立之后便一直处于宗主国的庇护之下,其国民不知兵二百余年,表面上看,整个国家有二十万常备军,可是跟大明末期吃空饷一样。按照柳成龙领议政的惩毖录记载,到壬辰倭乱爆发的时候**全国可用之兵只有八万四千人,算上各地的衙役狱卒甚至将宣祖的卫队全部算上也不到十万人,等于说有一半的人被吃了空额,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抵挡的住如狼似虎的日军,所以从日军釜山登陆算起,一个月之内打下王京,攻占平壤,逼得国王李昖带着世子和文武大臣狼狈的逃过鸭绿江,躲在大明境内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整个壬辰倭乱之中**也不完全是败绩,虽然官军的表现并不太好,但是各地风起云涌的义军倒是打的有声有色。比如**义军将领郭再祐,多次击败日军,并且他所在的地区庆尚道正是日军兵力极为强劲的区域,他能带领义军和日军血战并且连战连捷被日军称为天降红衣将军,不能不说是**义军战力不错的一个缩影。
除了义军之外就是被**称为战神的忠武公李舜臣将军。如果各位书友有机会去首尔的话就能看见市中心竖立的巨大的李舜臣铜像。和创立**文字的世宗大王一起被**民族所永远纪念。他带领的水军在壬辰倭乱中屡屡重创倭寇,特别是鸣梁一战,以剩余的十二艘战船对阵日军三百三十三艘战船,巧妙的利用退潮和旋涡击溃日军,可以说是一个海战以少打多的经典战例。以至于多年后的日俄战争,日本海军司令东乡平八郎谦虚的说道:“吾不如李舜臣。”可见他在半岛和日本的评价之高。
而从日本方面来说,更是不得了。日本战国持续数十年时间,期间各个军阀,也就是大名,他们之间攻伐不断,几乎是每天都在打仗。现在从中华的角度去看,好像日本的战国就是笑话,几千人万把人的作战就能称得上是大战役了,动不动还冠以合战的称谓。但是反过来看,正是这些看起来规模并不大的战役,帮助日本锻炼出了一支百战强军,在十六世纪的末期,虽然火器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近战当然还是不可避免的,日本的火炮技术虽然很落后,但是日本的火铳技术突飞猛进,在战国时代,织田信长便是以铁炮队而闻名日本,这种由日本火绳枪铸造大师八板金兵卫制造的种子岛火铳在整个日本战国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而放到壬辰战役中来,日本的铁炮队也对明军和朝军造成了重大杀伤,如果不是明军的火炮有压倒性的优势,这壬辰战役谁胜谁负还真说不好。而日军的兵力可谓非常强大,足足三十万大军,比明军多出整整六倍,就算是在半岛参战的士兵也超过明军三到四倍。丰臣秀吉为了保证胜利更是派出战将数百员,这些大名和战将随便一个人的名字提起来都是在日本响当当的人物。但即便是这么强大的从士兵到将军都是精锐的情况下竟然被人数处于绝对劣势的明军打败,可见明军当时的战力多么强悍。
最后,从明朝来说,明军调集边军精锐援朝,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都是在边境和草原诸部常年作战的部队,并且骑兵占了相当的数量,还有重炮掩护,在张居正死后没多少年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分享到张居正改革的红利,并且在初次援朝时队伍中甚至还有戚家军一部,战斗力出众。明军的技术兵器超过日军,以骑兵为突击力量的打法让日军很难适应。毕竟日本没有什么高头大马,日本的骑兵和中原的骑兵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碧蹄馆才会惨败。当然清朝修的明史这一段是抹黑了。并且整个抗倭援朝明军打的可圈可点,最后有的史书竟然给了一个损兵折将十数万的说法,渔夫都觉得好笑,总共五万兵马哪来的损失十几万。但是这场战役带来的影响是辽东军损失不少,并且国库亏损严重,导致辽东防务毁于一旦,间接的促进了后金的崛起。三十年后才有了萨尔浒之败,可以说明亡于万历也不为过。
总之,就事论事,本书不做其他的探讨,只专注于万历援朝这一前后七年的大战。让更多的国人知道,早在四百多年前,大明的军人就在国外打出了华夏的赫赫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