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帝国崛起1850 > 第19章

第19章

“嗯唔~,这只应该是阿花家的猪吧!吃起来一点都不腻,要是再来一条八爪鱼腿那就更加棒了...”一个十五六岁模样的青年正抓着一大块猪耳朵嚼的津津有味。

“阿花家的是母猪崽,人家可没卖...哈哈!”另一个年青人嘴里也塞满了饭菜,还不忘嘲讽一句。

“招收工人?嘘,阿荣你先别出声,阿拉要先听听王大哥说些什么。”那先前第一个说话的青年人虚声道。

过了一小会儿,大概听清了讲话的内容了。那另一个青年笑着说:“哈哈,狗子,你莫不是不想出海打渔了?”

“你懂什么?打渔能挣几个钱?你进过那边的大房子吗?亲眼见过那大铁疙瘩会自己动吗?而且一动就会自己冒烟...可厉害了,连赶面棍粗的铁疙瘩也能轻易切成两瓣!”这人正是那个名叫陈狗子的渔民。

梨花村的村民一听王志新说招收工人,而且每个月都有工钱拿!至于到底能拿多少,就要看个人的表现了。现在是每个工人一个月至少三吊钱!(十吊为一钱,十钱为一两白银。)如果到时候表现的好,拿到四、五吊钱也不是问题!可是要进入这工厂做工也是有条件的,必须是16到30岁的青年才要!而且据说还要经过培训...

尽管如此,第二天还是有很多人来堵在厂门口外。王志新告诉大家目前厂工只要二十人,每个厂工都必须学习上一段时间,在确定合格之后才能安排到工厂里上班。王志新在见到许多明显都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也来凑热闹,正不知道怎么跟他们说时,陆文忠刚好走了出来。

“我这里需要五十个壮年男丁,最好是会木匠活泥匠活的,十五文钱一天!不过只有十来天的工做。”陆文忠负责建造二号厂房。如今手头上还有点闲钱,大家都想尽快的把准备工作做好,好早点步入正轨!

因为现在清国的形势不容乐观!王志新回到梨花村后,昨晚跟他们说了一件事。那就是沙皇俄国8月13日时,强行占据了清国黑龙江口的庙街。尽管几人都大概知道历史的进程,可是当亲口听到王志新叙说,并且看到王志新带回来的报纸后,也不由得悲愤起来!看来必须抓紧时间发展才行,要想彻底改变这段屈辱的历史,就必须依靠他们自己!这满清鞑虏压根不能指望...

“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王志新负责招聘工人。

“大人,俺名叫阿花,今年就16了...”

“哦,大家不要叫我大人,我不是什么大人,叫我王兄弟就行了。到工厂里做工可没像在家里那么自在啊!可要听从安排的...”

王志新不停的给要报名进厂做工的村民讲解着一些必要的规定。因为村民们普遍缺少文化,思想也没开化,所以跟他们打交道实在不容易。别说是这1850年了,就是再往后几十年,对村民来说思想观念都是差不多的...除了一些符合标准年龄的村民外,还有一些未达到年龄要求或者超过了年龄的村民都要挤着报名。最后王志新实在是没办法了,只得请许老四出面。但是这一次许老四也不好使了。村民们认为这事关他们的腰包问题,所以许多人都不愿意放弃。王志新见状只得召集五人开会,经过商议,一致决定日后每个季度给梨花村一次分红,相当于征用土地的费用。这样一来,再请许老四前去大道理这么一说,村民们这才不好意思闹腾。因为王志新等人说了,以后每个季度都会给他们村里每户人家十吊钱。前提是村民们必须配合他们的工作,让工厂顺利的开办,否则的话大家一分钱都拿不到了。

经过这么一出,王志新顺利的挑选了二十位村民,并且开始了简单培训。

“乡亲们,大家有会算数的吗?额,就是能算到一百以上的,加减都会的...”王志新在厂房内看着眼前二十个村民,此时他们正在好奇的打量着厂房内的物件。王志新不得不这么问,因为要是连数数都不会,那么日后在工作上难免会有许多问题。听到王志新问话,大部分都把头甩的跟个拨浪鼓一样。只有两个人说会的,一个竟然就是陈狗子,另一个是个二十岁左右年纪的青年。

“阿拉都跟过四阿公认字,只是阿拉笨没学好,就只会几个大字,算数倒是会多一点。”陈狗子朗声说道,他对于王志新等人还是比较熟悉的。另一个青年也急忙点头同意,他的名字叫云康,也曾经跟许老四学过一阵子认字识数。总而言之,两人顶多算是个半吊子。然而二十人里面也就只有两个这样的人,可想而知梨花村的教育问题很严重!不过好在肖飞已经给村子里的孩子们上了很久课了,现在到临时学堂上课的孩子已经增加到了三十多人了。通过许老四的积极宣传和梨花工厂招工事件,村民们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都纷纷让自己的娃儿到学堂里上课。经过三个月的现代新式课堂洗礼,最初的十几个孩童已经成功的进入到小学一年级的水平。于是肖飞就把他们和新入学的孩童分成两班,那些新入学的是学前班,之后才到一年级。

梨花工厂的新员工们被分配到和学前班的孩童一起学习,一开始他们并不愿意。但是王志新说了,学习是必须的,学习期间会正常发放工资,直到家都进入一年级水平为止。如果不愿意的话,可以退出,他再找别人代替。被王志新这么一说,大家似乎都不愿意丢掉这份难得的工作,开玩笑,呆在屋子里就能赚到钱,谁不愿意?于是就有了这滑稽的一幕,一个临时课堂中,除了一些半大的孩童还夹杂着二十名成年人,一起同步学习。每天除去半天学习外,还要进行生产学习,一时之间临时学堂和梨花工厂变得热闹了起来。

这一套模式是肖飞提议实施的,因为如果要效率和质量能得到保证,工人必须要有基本的操作常识。一个连名字都不会写的人,怎么能够做的好呢,再者说如今最缺少的就是人才了,不好好培养出第一批熟练工人,那以后很难发展壮大!要知道这仅仅只是开始,眼下他们只有数年的时间发展,要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之前壮大自己!!

(--求收藏,求鲜花,各种求--)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