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孔径雷达卫星 美国目前有3颗各重15吨的"长曲棍球/缟玛瑙"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卫星在低地球轨道运行,能够全天候拍摄黑暗中的目标,分辨率不高于2米。另有报道称,该卫星还可以拍摄到地下或水下一定深度的目标图像。
信号情报卫星 除了图像情报卫星,美国军方也十分倚重信号情报卫星。据报道,美国目前有3颗大型"顾问/猎户座"卫星运行于距地球表面近3.6万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上,与通讯卫星相距不远,可以收集直径100米的射电抛物面天线发射的无线电信号。
导弹预警卫星 同样在地球静止轨道运行的还有4到5颗"国防支援计划"卫星,其携带的红外传感器可以探测到全球范围内的导弹发射和核爆炸,并提前发出预警。"国防支援计划"卫星曾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大显身手,探测到了"飞毛腿"导弹的发射情况,并及时为美国联军以及人口稠密中心地区提供预警。此外,该型卫星还能够实时探测短程弹道导弹的发射情况。
通信卫星 为确保平时和战时的军队保密通讯,美国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施一项军事卫星通信系统工程,即"军事星"系统,可以为大量用户、尤其是军事用户提供实时、保密、抗干扰的通信服务,其通信波束可覆盖全球。另外还有9颗"国防卫星通信系统"-3运行在地球静止轨道,可以优先为指挥控制部门提供通信支持。
GPS全球定位卫星 美国目前共有24颗(加上备用卫星)全球定位卫星运行在距地球约2万千米的中地球轨道,能够为美国军方和民间用户提供覆盖全球的高度精确的导航、定位、速度、时间等信息。该卫星可以帮助盟军穿越荒无人烟的沙漠;引导"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精确轰炸敌方目标,同时又能尽力降低对己方造成附带伤害。
总之,正是对这些太空设施的综合利用,才使美军具备了极为重要的情报搜集、安全通信、行动导航、导弹制导、气象预报,乃至十分关键的导弹预警和导弹防御能力,使美军在现代化战争中拥有无可匹敌的信息化优势,并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的军事变革。据统计,在2003年进行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有68%的弹药采用了卫星制导,而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卫星制导弹药比例仅为10%。
一位美国空军军官曾非常骄傲地称,有了先进而强大的卫星技术,美国再也不用在迷雾重重的恶劣环境下战斗,而只需在"电子云团"中发动攻击。不过,由于美军仍有五分之四的数据要通过商业卫星传输,而且如今仅一架"全球鹰"无人侦察机飞越中东执行侦察任务所占据的数据传输带宽,就相当于1991年整个海湾战争时期所使用带宽的数倍,因此,美国空军官员普遍认为太空是美国"最致命的软肋"。美国空军太空与导弹系统中心指挥官迈克尔汉默将军,曾就中国2007年1月的反卫星武器试验指出,"一旦他们在太空取得不对称优势,我们的战争机器就会从信息时代又倒退到工业时代--军力对比将会向对手一方倾斜"。许多专家也认为,不仅美国军队,就连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也开始过度地依赖太空系统。他们认为,事实上美国已沦为"吸食太空"的国度,其生活方式与空间卫星提供的各种功能密不可分。
美军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模拟推演都验证了上述观点。一些密切参与过此类演习的太空专家称,这些演习暴露了美国政界和经济界人士大都忽视的一个致命性问题,即美国的太空设施一旦遭受损失,不仅会迅速影响到美国的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而且也会波及全世界。专家们进一步指出,在新型战争中,美国这样的"军事强国"很可能会被并不十分出众的对手所"挟持"。他们的这些忧虑,显然与中国的反卫星武器试验及其在未来中美冲突中可能的运用有关。最近由美军太平洋空军进行的"太平洋视野"模拟演习,同样显示了美国空军高度依赖的商业卫星信道、以及网络和雷达,均易遭到中国的攻击。
鉴于美军对太空系统的日益依赖,未来美军在台海地区的任何军事介入行动都需要有可靠的卫星系统提供保障。此外,侦察卫星也有助于降低中美双方因在危机态势下进行兵力集结和部署而可能引发的战争风险。不过,如果美国的卫星因遭到中国先发制人式的反卫星武器攻击而致盲,将会使冲突迅速升级到危险的级别。长期关注台海问题的两名美国专家称,"如果说21世纪会发生大国间的战争,那在我们看来一定会是中美两国围绕台海问题而引发的战争,而且极有可能经历恐怖升级的过程。"这一判断既反映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也揭示了中国转而部署反卫星武器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美国急需亡羊补牢
尽管中国的直升式反卫星武器一时还难以打击运行在地球静止轨道或高椭圆形轨道上的多数美国卫星,但有报道称, GPS信号易受干扰的情况也引起了中国方面的日益关注,这促使美国建立了多个备用地面工作站,以防主要GPS控制中心因遭受网络攻击而瘫痪。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也增设了至少11个共享式监视站,以完善GPS地面设施。美国还计划部署抗干扰能力更强的新一代GPS-III卫星。此外,美国还在开发一种能传输更多数据的激光通信系统,而且相比无线电波更不易干扰。预计美国军方也会强化对太空威胁的监视和情报搜集能力,同时增强在低地球轨道运行的光电侦察成像/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被动防御"能力。其他的被动防御措施还包括增加备用卫星数量等,以躲避中国的跟踪和锁定。
无独有偶,就在中国进行反卫星武器试验仅仅四个月后,美国空军就在新墨西哥州的科特兰空军基地成立了"太空反应行动中心",主要任务是在美国遭遇不测事件时,利用小型助推器发射微型卫星,以替换轨道上受攻击失效的卫星,增强现有平台的数量。到目前为止,该中心已经向太空发射了两枚"战术星"-2和"战术星"-3微型卫星。"战术星"-2安装有低能图像传感器和信号情报有效载荷,可与全球任何普通的数据中继兼容的地面站直接通信。"战术星"-3则采用高光谱成像传感器,可以识别地面的伪装目标,比如车辆、建筑物和地雷等。此外,美国陆军空间和导弹司令部今年4月也接收了4颗各重4千克的纳米卫星,打算利用其在低地球轨道部署纳米级卫星群座,提供覆盖全球的通信功能。第一颗纳米卫星定于2009年发射到轨道,发射日期6月底可能已经确定,剩余的将于晚些时候完成发射。传统卫星的部署耗时可达数年,同时费用开支巨大,但纳米卫星产品能够在一年内完成部署,并且每颗的花费不超过100万美元。
据称美国空军也在大力投资发展具有隐形性能的超音速无人驾驶飞行器。该飞行器在飞行速度、高度、隐身性能和续航能力等方面均很出色,可弥补因研发过程迟缓或遭反卫星武器攻击而导致的卫星缺口。此外,美国空军已在高椭圆形轨道部署了两颗太空红外系统卫星, 还计划今年晚些时候部署第三颗。这种卫星在运行至近地点时速度很快,中国很难对其进行捕捉。该型卫星提供了一种革命性的早期预警系统,可根据发动机喷射的尾焰特征,敏锐地发现和锁定机动导弹发射装置,因而在导弹防御中能发挥关键作用。
为增强反制中国反卫星武器的震慑力量,美国也在谋求利用"全球即时打击"武器对中国的反卫星攻击行动进行报复,例如经过改装的非核洲际弹道导弹;配备"地堡炸弹"的隐形轰炸机;另外从改进型"俄亥俄"级**上发射的高速远程巡航导弹,也能迅速打击中国反卫星导弹发射场。在美军的上述战略调整中,太平洋上的关岛扮演着关键角色。目前关岛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设施建设,从打击反卫星武器角度分析,可能包括"全球鹰"无人机、B-2隐形轰炸机、快速攻击潜艇、巡航导弹潜艇以及一个航母战斗群的驻泊和支援设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海军部署在太平洋的两艘巡航导弹潜艇,可以装备154枚巡航导弹打击中国反卫星武器发射场,而且未来有可能配备载荷更大的新一代超音速和超高音速巡航导弹及无人机。这种改装后的潜艇能够在中国沿海展开长达400天的持续性巡逻,期间可到关岛基地进行为期21天的短暂休整,以便轮换艇员、进行维修保养和后勤补给。
远期来看,美国空军正在开发一种通用飞行器或太空飞机,用来投射一系列超高音速常规武器以打击敌反卫星武器。不过,鉴于使用这类武器系统有可能会加剧核紧张局势,因此该项目目前的发展重点主要还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投送和部署太空系统。但不管怎样,该项目与美国海军的巡航导弹潜艇及在研的许多轨道飞行器项目一样,都会在未来应对中国反卫星武器日渐形成的太空威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