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古代内阁各部的头头叫做“尚书”,可是没有副尚书,副手叫什么呢?就是“右侍郎”“左侍郎”,右侍郎就是第一副尚书,左侍郎是第二副尚书。
同理,朱元璋的上面还有个右副**,此人叫张天佑,也就是说,朱元璋在红旗军里排名第三。
历史上红旗军很有名,其创建者和领袖叫刘福通,一般人都听说过这个名字吧?他是历史名人了。
元末造反的队伍众多,比较起来红旗军有个明显特色,那就是穷人造反,朱元璋等头目都是穷苦出身。
尽管朱元璋力量小,也不是**,可他也有优势,那就是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将,都是得力之人。比如说李善长、徐达、冯胜、常遇春等等,刘基也算一个。这些人都是这个时代的人才、佼佼者。什么最重要啊?第一重要的是人才。
从这几位强人分布地理位置看,争夺的主战场都集中在长江的中下游了,距离浙江不远不近的,浙江南部暂时平静,可也不是那么安稳。
。。。。。。
刘谨到底还是为儿子的学业上心,同时也考虑到老三刘诠还要上一年学,二房的二锁明年也要上学了。于是他指使刘德财寻找教书先生。在此地刘谨人生地不熟的,刘德财是这里的庄头,要找个合适的塾师还得靠他。
家主的吩咐刘德财当然要全力去办,没几天他就找来一位吴先生,这位吴先生连秀才的名分都没有,可是有做私塾先生的经历。经过**刘诚考校还算合格,看出来是有教书经验的,于是就聘用了。
古代的科举选拔每一级都是百里挑一,读书的学子考不上秀才的比比皆是,有人运气不好,都四五十岁了还是白丁。这一位就是例子。
山上寺里的居所实在没地方,只好把学堂放在村里。在村里给吴先生找了三间民居来安置,同时也作为学堂,反正就是刘诠和刘璎叔侄两个学生。当然也可能有村里其他学子搭便车,总之学生不会很多。
为此,刘璎每日到村里来上学,有时候也就住在村子里。对这种方式刘璎很高兴,不必整日拘在寺里,在村里活动范围更大。他没事也在村子里逛,最有趣的还是码头和湖的岸边,那里经常有不少的孩子,可以一起玩耍。当然刘璎的心理上是成年人,玩耍的兴致不高。
这一日刘璎在湖岸边遇到了他三叔,刘诠正站在湖边发愣,双臂盘在胸前,一手摸着下巴,看着湖水发呆。
“三叔好!您在这里干什么呢?”
刘诠:“哦,吓我一跳,你怎么来了?下学啦?”
刘璎:“是下学了,到这边玩一会,很快就回去。”
刘诠:“怎么就你一个人?小雨呢?”
正说着话,就看一个小孩从那边一路跑来,手里拿着个葫芦。刘璎说:“我渴了,让他打水去了。”
小雨是跟着刘璎上学的小厮,他是刘德财的儿子,名字**雨,今年10岁。到包家寨后刘璎上学需要一个固定的跟班小厮,刘德财就把他儿子送上来了,说是本乡本土的熟悉村里的情况。刘谨觉得是比较合适的人选,于是就安排做了刘璎的小厮,专门侍候刘璎上学。
刘璎说道:“三叔还没告诉我您在这里干嘛呢?”
是啊,刘璎已经问过一次了。刘诠笑着看着刘璎说道:“这是大人的事,说了你也不懂。”
这话让刘璎听了直翻白眼,他说道:“三叔是大人吗?您没大我几岁吧?三叔忘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可不是吗,刘诠今年15岁,也就是个大孩子,正在长个,细胳膊细腿的,身量也没长全。不过在古代16岁就可以不再上学了,要出去干活,如果是富贵人家就要担起家族的责任了,甚至有功名的都可以去做官。更有甚者,16岁就可以娶妻生子了。如此看可不就是成年了吗?
刘诠瞪了侄子一眼:“别没大没小的!你三叔我担着防护的责任,不是小孩子胡闹。”
刘璎:“三叔说说看,就算我不懂也替三叔分忧不是?”
刘璎自己心里想:我的见识肯定比你强,只是这话不能说罢了。
刘诠:“呦呵!看你小大人似的我就考考你。是这么回事:咱们护庄队人手少,这里水面宽,成伙的水匪山贼都可以随地上岸,白天不来夜间来。因此,一旦有危险,这湖岸没法设防。我是在为此发愁。你不是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吗?你说说看,可有办法?”
未完待续。
——第13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