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三国之赵统新传 > 第一部 第一五六章 曹操也是道中人?

第一部 第一五六章 曹操也是道中人?

“我也不知。恨曹公的人太多了,出了这事,曹公不会罢休,肯定会追查,以后一定会知道是什么人干的。”

张盛也问了我这些年的事情,我就简略的告诉了他我南方之行的事。因为他对南方道教比较感兴趣,我就向他介绍了南方现在道家势力并不强,反倒是因为战乱,浮屠教的高手都到江南避乱去了,这些年浮屠教在江南一带势力发展很快。张盛一听,着急的问我:

“你可知我们祖庭龙虎山一带现在情况如何?”

我摇摇头,表示不知,接着又说:

“张叔叔,不过要是五斗米道祖庭无人主持的话,恐怕用不了多久,那浮屠教也会在那里扎根了。我觉着你还是尽快找个理由离开曹操,南下龙虎山主持道务,方能保祖庭基业不落入他人之手。”

张盛点点头,表示同意我的看法,他会尽快找机会向曹操辞行。我又对张盛说:

“张叔叔,要是去龙虎山,小侄可以给你提供财力支持,并且让那些南蛮暗中护持你的道观,防止屑小捣乱。”

张盛又是一抱拳,对我说:

“贤侄,若是那样,愚叔不胜感激。咱们一家人也不说两家话了,等愚叔在那里立稳脚跟之后,若贤侄有所差遣,愚叔赴汤蹈火绝不推辞。”

张盛对我的医术和其他神奇方面在西凉时早有耳闻,现在见了我怎么能放过我,他又向我问了很多养生之术,符咒之术,我还告诉了他很多障眼法,心理暗示术,并且当场给他表演。张盛是大呼开了眼界啊。

很晚,张盛才回去,第二日,我们依旧赶路,在中午时分,在一座寺庙打的尖。说起寺庙还是很有名的,还真有一段来历。想当年汉明帝敕于洛阳西雍门外建白马寺供那些西域来的僧人译经,白马寺就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佛寺。后来在白马寺生活的译经人摄摩腾、竺法兰抬起头来,悠然望见东南方有高山耸峙,烟云出于其间,于是奏请明帝,派人陪同他们去那里另寻清静之地建造僧刹。这些高僧一行有缘踏上了嵩岳福地。

话说太室山南麓有一狭长的山间谷地,林壑生凉,流泉成响。东面有两峰并立,其间空阙如门,当地人谓之嵩门。每逢中秋,山民们于暮色之中,焚香静坐,以待月出。须臾,一轮明月从嵩门间冉冉升起,银光泻于空谷,万籁凝于石崖。此景谓“嵩门待月”,乃嵩岳第一胜境。

两位高僧佛心为之所动,决定在这里“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搭方丈;临浚流,立僧房”。寺成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即公元71年,汉明帝敕名“东都大法王寺”,晚于白马寺三年,这是中国第二座佛教寺院,也算是少林寺的前身吧。

汉明帝笃信佛教,大法王寺建成后,由于嵩山地处京畿,往来方便,明帝及随从官员多次亲临道场,听经拜佛。明帝还下令,新任命的官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到大法王寺听经学法后方可上任。摄摩腾、竺法兰于这座中土宝刹“对千年之乔木,纳万代之芬芳”,凝思静虑,译经布道。继永平十一年他们在白马寺完成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后,又于嵩山大法王寺陆续译出几种小乘佛教的早期经典。

佛教犹如一粒从西方飘来的种子,首先在嵩洛之间扎下了根。

东汉末年,大乘佛教传入嵩洛。“乘”是乘载,小乘佛教说的是自我解脱,大乘佛教讲的是普渡众生。除了目的有差异,在修行方式上,大乘也比较简单。随着大乘佛经传入,佛教的影响开始波及民间。

在这寺庙里,看整座寺庙富丽堂皇,僧众到还不多,除了一些打扫庭院等的杂役,还看不到汉人的身影,趁着休息,张盛还和我与那些僧众一起聊了聊。回来后,张盛感叹说:

“这些僧人现在只重考据文字而不重把握精神,会丧失**。但当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一旦重精神了,将是我们道家传教的大敌啊。”

我点点头,自然同意张盛这种说法,三国后几百年内道佛之争那么剧烈,也是佛教禅宗正式确立之后,才大行其道了。

我在这寺庙也发现了一个事情,就是那些出家的和尚头上根本就没有烧也曾经的戒疤。我在前一世时,很多人认为这戒疤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可这时的和尚根本就没有。我前一世的一部著名电影《少林寺》中小虎出家受戒,头上还烧了戒疤,并且在一些“唐宋时代”故事的电影或电视片里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有介事地“烧”上了戒疤。好像出现戒疤这事还很早似的,而事实上戒疤应该是元朝才出现的,凡稍有佛教历史知识的人看了那些电影中的和尚的戒疤,都会感到十分可笑。

我正和张盛说话间,有位和尚来到我身边,对我俩双手合十,高宣佛号:

“阿弥陀佛,请问这位施主可是童先生?”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