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回家 回忆
回家
二零一二年的九月,我从工作的地方回到东北老家探亲,谁知回到老家后得到的第一个消息却是从小就给我讲故事的老康爷爷去世了。当得知这个消息后,除了悲伤还有很多感触顿时涌上了我的心头。老康爷爷从小就是我背靠的墙,是我的精神支柱,伴随我成长的,是他讲我听的五个爷爷抗日杀敌的故事。父亲知道我对老康爷爷的感情,决定带着我去老康爷爷的坟前坐坐,也和老康爷爷说说话。父亲告诉我老康爷爷去世前一直念叨我,问我在连云港工作的怎么样?生活是不是习惯?有小孩了没有?听到这些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这一个晚上我没有能够入眠。
第二天一早我和父亲开车来到了小佳河镇的老虎山,走了三个小时的山路才到了老虎岭。当来到老康爷爷坟前的时候,我的眼泪又一次的流了下来。老康爷爷的坟坐落在老虎岭的山岗上,这里能看到老虎岭的全貌。这里除了他的坟,还有七座坟,和老康爷爷并排的是:我的亲爷爷姜尚武、二爷爷赵千斤、三爷爷康满富(老康爷爷的哥哥,老康爷爷本命康满贵)、四爷爷韩树根;离他们不远的下方还有三个坟,东首的是陈树花奶奶和康满月奶奶(老康爷爷的姐姐);西首的是一座没有墓碑的坟,以前老康爷爷和我讲过,这座坟是当时饶河县最有名的土匪头子关三脚的,具体的姓名我不知道,因为老康爷爷给我讲故事的时候每提到他都叫他关三脚,我也就只知道他姓关,是山东人,逃荒到了东北,后来当了土匪头子,因为他跑山路特别快所以号称关三脚,后来日本鬼子来了后没多久,他就当了汉奸,被我爷爷杀死后,就埋在这里,因为当时的老百姓讲究当了汉奸就是不认祖宗,也就没有了祖宗,所以他的坟就没有立碑。
父亲的一句话打断了我的沉思,他让我给老康爷爷和其他四位爷爷、两位奶奶上香,上完香,我就一直跪在老康爷爷坟前,流着泪和他说话,因为其他四位爷爷我只是在他的故事中听过,没有见过,虽说我的亲爷爷姜尚武活到了一九八三年,但我那时候还不记事,所以也并不是很熟悉。在老康爷爷坟前,我感觉他好像还没有死,他仿佛真的在和我说话,仿佛还在和我讲他和其他四位爷爷抗日的故事,这些故事仿佛就是我亲身经历的,那样的熟悉。
回到家几天后,我的心都不能平静下来,老康爷爷活了94岁,他的生命仿佛就是要给我讲述他们的故事。现在也只有我最了解五位爷爷的抗日故事了,我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当年发生的事情,当年抗日的血雨腥风。这种责任和从小的爱国情节促使我决定要写一本书,来记录他们的英雄事迹。
准备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小日本犯贱将我国钓鱼岛国有化的时候,这场闹剧的手段在爷爷的故事中,小鬼子早就用过,在这里我不禁想问,都他妈过去快七十年了,你们的手段就不能像电脑软件一样也更新更新吗?日你祖宗的!
回忆
回忆把我带到了一九零九年的冬天,饶河县蛤蟆沟屯,家住屯西头的老姜家迎来了自己第七个孩子,可是家里上下并没有喜得贵子的喜乐气氛,相反老姜两口子为家里又添了一口人而犯愁,多一口人就意味着又添了一双筷子,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而对于现在吃饭已经非常成问题的姜家,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事。晚上,全家围在炕桌边喝着面糊糊野菜粥的时候,
老姜头说:“咱们家不能再添筷子了,老七来的不是时候啊,今年的收成本来就不好,家里人已经吃不上饭了,这又多一个人,要不然送人吧。”
老姜媳妇说:“不行,俺不干,咱家本来男人就少,加上老七才三个,以后家里农活指望啥啊,还得指望男人。”
“可不干怎么办,家里哪有粮食养他啊,放在咱们家今天冬天他都过不去,早晚还不是饿死,再说今年冬天比往年都冷,就是不饿死也得冻死啊,送给别人没准还能活下来呢。”
“我也知道家里的养不起这个孩子了,可我就是不舍得啊,这可是我们的骨肉啊,孩他爹你咋就这么狠心,有没有别的办法啊?”老姜媳妇说道。
“办法倒是有,就是要可怜大闺女和二闺女了。”老姜说道。
“什么办法啊”
“今天早上我去集上买苞米面的时候碰到村东头刘家媳妇大浪子(东北人称呼比较招摇的女人),他说长山村有一王家,有两个儿子,家境比较好,不愁吃穿,可是算命的说他两个儿子都短命,必须提早娶媳妇镇邪,越早越好,这段时间正托大浪子在咱们村找呢,她问我愿不愿意把大闺女和二闺女嫁过去做童养媳。”
“俺不干,那童养媳是好当的啊,天天干活不说,咱本来就是哪干活的人,可咱不能受那气啊,那童养媳婆家说打就打,说骂就骂,咱家闺女哪能受那气啊”。
“这不干,那不干,你说能咋办?要不就看这全家都被这个老七给拖着饿死啊,我不管你干不干,把两个闺女嫁过去,不光能换些粮食,还能给家里减轻负担,再说了闺女到了那边吃的住的穿的都比咱们家好,有什么不干的,明天我就去给大浪子回话,说我同意。”
老姜媳妇低下了头,抱着刚刚出生的老七,泣不成声。
没过几日,大闺女和二闺女就嫁到了长山村老王家,做了两个兄弟的童养媳,老姜家就靠着两个女儿换来了一百斤苞米面和两床被褥艰难的挺过了这个比往年都要寒冷的冬天。刚出生的老七也保住了自己的小命,可是他还不知道为了养活他,家里卖掉了自己的两个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