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之中,早就已经人潮汹涌。
自儒道被仙门打压以来,圣院被封印,大儒被捕杀,一个个薄有名气的读书种子,或是被废,或是自我放弃儒道……自此,儒道进入前所未有的低估。
虽然如今大周还是靠文人来治理地方,占据朝堂高位的也是儒生,但是现在的儒生和当年的儒生,早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有人曾言,儒道已死!
这是何等的悲怆?
儒家被打断了脊梁骨,已经许多年没有出过什么人才了。
而如今,却有人亲口道出圣言,引得圣贤共鸣,显出异象,震撼全城。
“好一个岂曰无名,青史为证,山河即名,什么样的人能说出这种话?”
人们还在咀嚼这句话。
越是咀嚼,越是觉得有大气魄。
放在多年之前,儒道昌盛,说出这番话固然也会让人震撼,却不至于有这种效果。
但恰恰此刻正是儒道千万年来最低谷,还有人能道出这等圣言,这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诸位且看,圣贤之光,萦绕全城,唯独皇宫之中,没有半点动静,说明道出圣言之人,多半就在皇宫之中!”
有个秀才大胆猜测,他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却极有洞察力。
“多半是了……可到底是谁呢?”
“今日皇宫之中,定然发生了大事,传言说,仙门威逼,要立第七国,莫不是……”
“嘘,仙门之事,我等莫要妄言!”
读书人不是傻子,反而聪慧非常,他们展开联想,很快就接近了事实真相。
可是却不敢深入想下去了。
如今的儒生,脊梁骨是断的,早就习惯了在仙门的威势下匍匐。
哪怕是在背后议论,也需要胆量。
沉默。
长时间的沉默之中,隐藏着的是一股深深的悲哀。
本该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天下的读书人们,竟然失去了说话的胆量。
这是何等悲哀?
书生们的心是敏感的,他们品尝着内心的悲伤,嘴里满是苦涩。
而恰恰就在此时,天空之中,忽然之间射出数十道光柱。
轰!
白光璀璨,一道道光柱冲霄而起。
随之响起的,是那弥漫天地的读书声。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是《论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易经》。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这是《礼记》。
……
那郎朗的读书声,仿佛从上古传来,穿越了时间长河,穿越了破败的灰尘,在这个沦落的时代,绽放出了璀璨的光芒。
文人们怎能不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