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屯地处长白山脉末梢的凤凰岭脚下,屯子不大,但远近闻名,之所以有名气,不是这个屯子有多么出奇,而是这个屯子有户如雷贯耳的人家,姓那,人称那家大院。
那家,满族,正黄旗,其太祖是老汗王努尔哈赤的近身侍卫,忠心耿耿,舍命护主,从年轻时就跟随努尔哈赤东征西讨,冲锋陷阵,拚搏沙场,一日,明军偷袭努尔哈赤宿地,那家太祖犹如一尊天神挥刀守在营帐门口,斩杀数敌,自己也身中数刀,依然屹立不倒,努尔哈赤亲眼目睹,过后,赞不绝口,赐其为军中第一巴图鲁,此为女真人的称号,即为英雄也。并有意提拔为率兵之将,那家太祖坚辞不受,说此生不会离开汗王半步,生为汗王人,死为汗王鬼,这时的努尔哈赤已呈帝王之尊,心硬如铁,冷酷如冰,感情轻易不会外露,但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动,把那家太祖揽在怀里,附耳喃语:我的好兄弟。似想,能得到后来贵为清太宗努尔哈赤如此的认可,那是何等的天高地厚,何等的荣耀,那家几代都将努尔哈赤这句:我的兄弟。口耳相传下来,每每的提起,都是一脸的幸福,一脸地沉醉。
天命十一年,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率十万大军南征,攻至宁远城下,明朝宁远城守将袁崇焕指挥士兵用数十门红衣大炮向攻城的清兵轰击,枪炮药罐雷石齐下,努尔哈赤被掀翻马上,那家太祖扑上去,将努尔哈赤压在身下,当即身亡,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在返回盛京的路上,不幸撒手归天。
再后来,那家太祖的儿子即那家高祖长大**,继承阿玛的遗志,鬼使神差又成为清圣祖康熙爷近身侍卫,因有父辈威名及福荫的庇佑,加上这儿子也与其阿玛一样,忠心护主,所以颇得康熙爷的喜爱,第三次征讨噶尔丹,康熙率十几名亲兵在一高山处勘察地形时,与噶尔丹的手下不期而遇,双方免不了血肉厮杀,那家太祖的儿子如同其阿玛一样英勇,斩杀数敌,身中数刀,最后倒的血泊中,黄马褂染成了红马褂,死不瞑目。是年,那家高祖儿子的儿子,也就是那家太祖的孙子刚刚出生,按大清律,世袭罔替,不用从军,也可终身享有奉禄,但那家太祖的孙子是个感念皇恩,胸怀壮志之人,一心想成为玛父和阿玛那样的巴图鲁,十多岁便来到康熙身边,从侍卫做起,到了清高宗年间,那家太祖的孙子,以五十岁的年令,成为康熙孙子乾隆皇帝身边的四品带刀护卫,照理儿,该挂刀回家,颐养天年了,可因无大功,迟迟未得到皇上御赐的巴图鲁封号,心有不甘,所以还一直追随乾隆爷左右,人都说他痴心妄想,但忠心必在回报,那家太祖孙子立功的机会来了。那年,乾隆爷又一次下江南,夜宿行宫,灯下读书,几名反清复明的刺客潜入行营,恰逢那家太祖的孙子率兵巡夜,喝住刺客,挥刀拚杀,刺客或死或擒,那家太祖的孙子也被刺客砍掉左臂,昏死过去。待醒来时,乾隆爷坐在他的身边,喃喃说那家太祖的孙子,与其玛父与其阿玛一样,不愧是大清朝的巴图鲁,那家太祖的孙子听得真真的,诚惶诚恐,滚下身来,单臂撑地,叩谢皇恩,不用说,巴图鲁的名号,冦于那家太祖孙子的头上。乾隆爷得知那家太祖的孙子,虽娶三房福晋,所生的都是格格,还没有子嗣,又想到其玛父与阿玛也都是单传,担心那家在那家太祖孙子这辈儿断了香火,赏那家太祖的孙子千两黄金,万两白银,另赐一把九龙宝刀,恩准其告老还乡,回家专心致志延续子嗣,那家太祖的孙子自然又是一番泣血跪拜,山呼皇恩浩荡,从此永别了皇宫。
那家太祖的孙子居住京城,就是没有皇上赏赐的黄金、白银,凭玛父和阿玛传下的万贯家财,与众多的八旗子弟一样,过着香车宝马,花天酒地的日子,那也是绰绰有余,可他不能那样的生活,因为他时刻不敢忘却乾隆爷的金口玉言:延续子嗣。然而两年过去,三个福晋没生下一个男丁不说,连个格格都没有新添,那家太祖的孙子好不懊丧,逢人便说他深感愧疚,有负皇恩,还说自己无颜再生活于天子脚下,八旗子弟原本都愿意叫板抬杠,听他总是这般的唠叨,对怂他,即然没面目留在京城,何不搬离出去,那家太祖的孙子本是个脸红血热的汉子,咬紧牙关,一跺脚,择日,带着他本人都数不尽的金银财宝,举家迁返回关外吉林乌拉,当真远离了热闹非凡、纸醉金迷的皇城。回到吉林乌拉后,他表面上看似闲云野鹤,其内心的苦闷只有他自己知道,也许就是为了打发这种枯燥的时光,他时常带家丁去近处或远处山林狩猎。一日,来到后来取名为元宝屯的这个地方,看到这里青山绿水,土地肥沃,地势宽阔,顿生亲近不舍之情,萌生将家安在此地之意,他找一个风水先生帮着相看,那风水先生老眼昏花,站在高处装模作样观看一番,摇头晃脑,拿腔作调地说:
“头枕高山,脚登川,辈辈出高官,这地方……”
那家太祖的孙子没等风水先生说完,抡起单臂即右胳膊,一巴掌烀在风水先生的脸上。
风水先生摔倒在地,好半晌才爬起来,嘴角流着血,懵然地问道:
“官爷,你……你老为啥打我呀?”
那家太祖的孙子,瞪圆双眼骂道:“妈拉巴子的,你胡咧咧些啥呢?”
风水先生捂着脸,结巴地说:“我……我胡咧咧啥了?我……我这不是跟官爷你老说这地方好……好啊!”
那家太祖的孙子问道:“好,好啥儿?咋个好法?”
风水先生愣怔地看着,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