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宅。〈杜牧《故平卢军节度巡官李戡墓志》:卒于雒阳友人王广思恭里第。〉
朱七娘宅。〈《广异记》:东都思恭坊朱七娘者,倡妪也。有王将军素与交通。开元中,王遇疾卒,已半岁,宋不知也。其年七月,庄忽来朱处,久之日暮,曰:能随至温柔坊宅否?不获已,以后骑载去入院,欢洽如故。明且,王氏使婢收灵被,见一妇人在被中,问其故,送还家焉。〉
次北【履顺坊】〈隋有牛弘宅。〉
沙苑监。
杜康祠。
次北【进德坊】。〈北抵城。隋有辛公义宅。〉
郏郦府〈见《地理志》。〉
东城之东,第三南北街,北当安喜门西街,从南第一曰【景行坊】。
拜洛坛。
华严寺。
江州刺史郑善果宅。〈在拜洛坛北。〉
都亨睾。〈前临泸水。唐制,驾在京有马九十匹,在都一百五匹。按京谓西京,都谓东都。〉
次北【北市】。〈本临德坊,显庆中立为北市。《广异记》:张仁壹幼时贫乏,恒在东都北市寓居。〉
次北【敦厚坊】。〈隋有观王杨雄宅。〉
试大理评事裴君宅。〈柳宗元《裴君墓志》:终于河南敦厚里。〉
次北【修义坊】。〈北抵城。坊有晋司空裴楷墓。〉
东城之东,第四南北街,北当安喜门东街,从南第一曰【时泰坊】。〈隋有通远桥,跨漕渠,桥南通逮市,周六里,市南临雒水,有临寰轿。〉【放生池】。〈其南即上林坊之地。〉
其东【时邕坊】。〈隋有苏威宅。〉
【郯王】宅。〈本郑贵妃宅。其南即上林坊官园之地。〉
户部尚书致仕崔俊宅。〈按元稹有《赠太子少保崔俊慕志铭》云:薨于雒阳时邕里。疑“伎”即“俊”之误。〉
旅舍。〈张说《故瀛州河闲县丞崔漪碑》:奉使上都,遘疾,终于时邕里之旅馆。〉
次北【立行坊】。〈隋有宇文述宅。〉
大圣真观。
上东门草场。〈其东北有土台,俗传云晋石崇宠姬【绿珠墓】。《河南志》言韦述记不载,疑非是。〉
次北【殖业坊】。〈坊有晋司空【王戎】墓。封演《闻见录》曰:王戎墓,隋代酿家穿其傍作窖,得铭曰晋司徒尚书令安丰元君王公之铭。俗传为朱买臣墓,非是。〉
卫国寺。〈神龙二年,【节湣太子】建,以本封为名。会昌中废,光化中复建,有小院十一。〉
赵仁奖宅。〈《御史台记》:唐【趟仁奖】,河南入也。得贩于殖业坊王戎墓北,善歌黄摩,与宫官有旧,因所附托,景龙中负薪诣阙,遂得召见,云负薪助国家调鼎,即日台拜焉。【睿宗】朝左授上蔡丞,时崔宣一使于都,仁奖附书于家,题云:西京赵御史书,附到雒州殖业坊王戎墓北第一铺,付妻一娘。宣一以书示朝士。〉
客舍。〈陈子昂《孙虔墓志》:遇暴疾,卒于雒阳殖业里之客舍。〉
酒家。〈《朝野分载》:兵部即中【朱前疑】貌丑,其妻有美色。天后时,雒中殖业坊西门酒家有婢,蓬头垢面,偃肩皤腹,寝恶之状,举世所无,而前疑大悦之。〉
次北【丰财坊】。〈北抵城。〉
中书令、汾阴公【薛元超】宅。〈杨炯《薛振行状》:振字元超,薨于雄阳丰财里之私第。〉
东城之东,第五南北街,从南第一曰【毓材坊】。〈隋雒阳县廨在此坊。西去宫城八里。又有李雄宅。〉
大云寺。〈本后魏净土寺。隋大业四年,自故城徙建阳门内。贞观三年,复徙此坊。天寿二年改大云,会昌中废。〉
秘书监、常山县公马怀素宅。〈《马怀素墓志》:终于河南之毓材里第。〉
郎中李敬彝宅。〈《北梦琐言》:彭城刘山甫,自云外祖李敬彝为郎中,宅在东都毓材坊,土地最灵,家人张行周事之有应。未大水前,预梦告张求饮食,至其口,率其类遏水头,并不冲圮李宅。〉
郭大娘宅。〈《广异记》:雒阳郭大娘者,居毓材里,以当炉为业。〉
某氏宅。〈白居易有《重到毓材宅有感诗》云:轩窗帘幕皆依旧,祇是堂前欠一人。未知谁氏之宅,俟考。〉
次北【德懋坊】。
次北【毓德坊】。
洛阳县廨。〈《元和郡县志》:洛阳本奏旧县。贞观六年,自金墉城移入郭内毓德坊。〉
晶富台。〈洛人相传石崇、王恺筑会之所。《河南志》言韦述记不著,疑妄。〉
陆浑尉崔泳宅。〈穆员《崔泳墓志》:卒于洛阳毓德里之私第。又有《崔少尹夫人卢氏墓志》:终于洛阳毓德里之私第。按卢氏即泳之母。〉
次北【审教坊】。〈北抵城。〉
户部尚书、朔方军节度使王唆宅。
御史大夫、赠右丞相程行谋宅。〈苏颁《程行谋碑》:疙于洛阳审政里第。按政即“教”之讹。〉
陈宪宅。〈《陈塞墓志》:薨于东都审教里第。〉
东城之东,第六南北街,从南第一曰【积德坊】。〈隋曰游艺坊,尽一坊为杨素宅,宅有沈香堂。坊南即温洛之地。〉
太原寺。〈自教义坊徙于此。崔融《代皇太子贺天后芝草表》云:伏承芝草生于东都太原寺舍利塔屋下。〉
司农寺输场。
长松营。
太平公主园。
次北【教业坊】。〈隋有长孙炽宅。〉
天女尼寺。〈贞观九年建景福寺,武后改天女,会昌中发。〉
金吾将军裴休贞宅。〈《记闻》:休贞微时与弟元休居教业里。〉
次北【兴艺坊】。
金谷府。〈见《地理志》。〉
鳞趾尼寺。
次北【通远坊】。〈北抵城,“远”或作“达”。〉
乐工【李龟年】宅。〈《明皇亲录》曰:开元中,乐工李龟年能歌,恃承顾遇,于东都通远坊大起第宅,僭侈脸于公侯,中堂制度,甲于都下。其后裴晋公度讲得之,移于定鼎门别虚,号绿野堂。〉
【雒渠】
雒水〈在雒阳县西南三里,河南县北四里。〉西自苑内【上阳宫】之南,流入外郭城。
东流经【积善坊】之北,分三道,当【端门】之南立桥。〈南枝曰【星津桥】,中枝曰【天津桥】,北枝曰【黄道桥】。《玄宗纪》:开元二十年四月,改造天津桥,毁星津桥,合为一桥。〉
过桥,又合而东流,经尚善、旌善二坊之北,南溢为【魏王池】。〈与雒水隔堤,初建都筑堤,壅水北流,馀水停成此池,下与雒水潜通,深处至数顷,水鸟翔泳,荷芰翻覆,为都城之胜也。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号魏王池。泰黜后,赐东宫,属家令寺。〉
又东北流,经【惠训坊】之西,分为漕渠。〈分流处置斗门,上有桥,桥上有屋,水势峻急,激湍百馀步。穆员有《新修漕河石斗门》及《新修漕河石斗门亭》二记。〉斗门之西旧【中桥】,〈隋名立德桥,北当徽安门,因水溢坏,显庆中建都后置。中桥,上元中司农卿韦机移入东街。〉过斗门又东,流经【新中桥】。〈南当长夏门,北飞通进漕。桥南北三百步,武德初置浮桥,寻废,韦机乃徙中桥于此。后漕水复坏,永昌中,敕将作监少匠【刘仁景】修缮,李昭德统其事,殊为坚壮,号永昌桥,寻废其名。〉又东经安众、慈惠二坊之北,有【浮桥】。〈隋造,名【利涉桥】,北抵通逮市南壁之西偏门。王世充平,桥市俱废。显庆中复置,南当南市之北壁东偏门,北当北郭之安喜门。乾封中又废,后乃私造,以舟为梁。〉又东流经询善、嘉猷、延庆三坊之北,出郭城。
【通济渠】
自苑内支分谷、雒水,流经都城【通济坊】之南,故以名渠焉。过通济坊,又东北流经【西市】,东折而东流至【河南县】之西,又北流至【宽政坊】之西北隅,东流过【天门街】,经宜人、正乎坊,北流至【崇政坊】西,过河南府、宣范、恭安坊西北,又东北抵【择善坊】西北,东流经道德、惠和、通利、〈按渠至通利、慈惠之北,有浮桥。《通鉴》云:洛水迳端门、左右掖门前,有天津、永济、中桥三桥。按桥无名永济者,疑即通济之浮桥“通”误作“永”耳。〉富教、睦仁、静仁六坊之南,屈而北流,过【官药园】、廷庆坊之东,入雒水。天宝中,壅蔽不通,渠遂涸绝。
【通津渠】〈按通津之名,盖以通天津桥也。〉
隋大业元年开。于午桥庄〈在长夏门南五里。〉西南二十里分【雒堰】〈分雒堰北十里有重津桥,见《宋会要》。〉引雒水,又于正南十八里龙门堰引【伊水】,〈伊水在河南县东南十八里。〉以大石为杠,互受二水。雒水一支西北流,名【千步碛渠】。又东北距河南县三里,名【通津渠】。由【厚载门】入都城,经天街北、天津桥南入于雒。伊水分二支,西支正北入城,经归德之西,折而东流,又北经正俗、永丰之西,又折而东南流,经修善、嘉善南,合于东支。东支东南人城,经兴教坊西,又折而东流,经宣教、集贤之南,又折而北,经履道之西,以周其北,又东经永通之北,又折而北径利仁、归仁、怀仁之东,以入于运渠。
【运渠】
自都城之东,西北流至外郭之东南隅,屈而北流,经永通、建春门外,又屈而西流入城,经【仁风坊】南,又西经从善坊南,分为二流,屈曲至临闽坊南而合,至【南市】北,有福先寺永磴,又北流经延福、富教、询善坊西入雒。〉
【漕渠】
本名【通远渠】。〈隋开。〉自斗门下枝分雒水〈当雒水中流立堰,令水北流入此渠,有馀水然始东下。时令官奴捺此堰,亦号【蜀子堰】。初隋炀帝以为水滩泄多石碛,不通舟航,乃开此渠。下六十馀里至偃师之西,复与雒合。〉东北流,至【立德坊】之南,西溢为【新潭】。〈长安中司农卿【宗晋卿】开,以通诸州租船。四面植柳,中有租场,积石其下,于上布土。潭立【石柱】,马吉甫为其文,锺绍京书。后潭中水浅,租船不能至。〉又东流至【归义坊】之西南,有【西槽桥】。〈南当中桥,乾封中造。〉又东流至【景行坊】之东南,有【漕渠桥】。〈大业初造,初曰通济桥,南抵通远市之北西偏门。白此桥之东,皆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馀艘,填满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又东流经时邕、毓财、积德三坊之南,出郭城之西南。
【谷渠】
渠在雒水之北,自苑内分穀水东流,至城之西南隅入雒水。渠南隋有石泻,后人【上阳宫】。〈《玉海》载《宋会要》云:政和四年宋升奏:西京端门前,考《唐洛阳图》旧有四桥,曰【壳水】、曰【黄道】,在天津桥之北。则上阳宫、皇城之闲,渠上当有桥也。〉
【泸渠】
泸水〈《元和郡县志》:济水在河南县西北六十里。按“西北”疑当作“东北”。〉自修义坊西南流人外郭城,南流经进德、履顺二坊之东,又东南流,穿思恭坊,通【宣仁门】南流,经【归义坊】入漕渠。〈开成五年七月,避武宗讳,改泸水为吉水。〉
【泄城渠】
渠自【含嘉仓】城出,循城南流至【宣仁门】南,屈而东流,经【立德坊】之北,至东北隅遥其坊,屈而南流人漕渠。
【写口渠】
渠自【宣仁门】南,枝分泄城渠,南流与皇城中渠合,循城南流,至立德坊之西南隅,透其坊,屈而东流入潜渠之西,有司农官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