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东都苑】,隋之【会通苑】也。又曰【上林苑】,武德初改【芳华苑】,武后曰【神都苑】。东抵宫城,〈按在宫城之西,故亦曰西苑。李希烈围郑州,东都留守郑叔则入保西苑是也。〉
西至孝水,北背邙阜,南拒非山,〈按《水经注》:甘水与非山水会。〉谷、雒二水会于其闲。
周一百二十六里,东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一作二十九里。〉
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四里。〈一作二十里。隋旧苑方二百二十九里一百三十八步。太宗嫌其广,毁之以赐居人。按苑缺东北隅,盖属于周之王城也。据《周书作雒解》:王城郛方七十二里。当每面十八里。〉垣高一丈九尺。
东面四门,从北第一曰【嘉豫】,〈门上有观,隋曰翔凤观。〉次南曰【上阳门】,次南曰【新开门】,最南曰【望春门】。
南面三门,从东第一曰【兴善门】,〈隋曰清夏门〉。次西曰【兴安门】,次西曰【灵光门】。〈隋曰昭仁门。〉
西面五门,从南第一曰【迎秋门】,次北曰【游义门】,次北曰【笼烟门】,次北曰【灵溪门】,次北曰【风和门】。
北面五门,从西第一曰【朝阳门】,次东曰【灵囿门】,次东曰【玄圃门】,次东曰【御冬门】,最东曰【膺福门】。〈【显庆三年】修建东都,始废洛阳宫总监,改青城宫监为东都苑北面监,明德宫监为东都苑南面监,洛阳宫农圃监为东都苑东面监,食货监为东都苑西面监,凡四监,知苑中杂事。按《通鉴》:王世充自方诸门出,凭故马坊垣堑,临穀水,以拒唐兵。胡注:方诸盖自都城出禁苑之门,今未知所在。〉
苑内最西者【合璧宫】,〈显庆五年,命田仁汪、徐感造八关凉宫,改名合璧官,当中殿曰【连壁殿】。又有【齐圣殿】,北据山阜,甚为宏壮,【孝敬皇帝】薨此官之【绮云殿】。〉
最东者【凝碧池】,东西五里,南北三里。《六典》有【凝碧亭】。禄山入东都,宴其群臣于凝碧池。〈《通鉴》:大业元年,筑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馀里,为蓬莱、方丈、瀛洲诸山,高出水百馀尺,台观殿阁,罗络山上,盖唐改海为凝碧池,隋炀帝之积翠池盖即凝碧池,水随地易名耳。〉当中央者【龙鳞宫】。〈大帝所造。《通鉴》:海北有【龙鳞渠】,萦纡注海内,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则唐之龙鳞宫,仍以龙鳞渠名之也。十六院皆当在海之北。〉
合璧之东南,隔水者为【明德宫】。〈隋曰显仁宫,南逼南山,北临雒水,宫北有射堂、官马坊。按《唐书魏徽传》:太宗幸洛,次昭仁宫。《贞观政要》及《魏郑公谏录》皆作显仁宫,是昭仁宫即明德宫矣。〉
合璧之东为【黄女宫】。〈宫三面临雒水,水深潭处,号黄女湾,因以为名。按《太平寰宇》记云:后魏移平阴县理于皇女台侧,疑黄女即皇女而讹。〉其正南而隔水者,【芳榭亭】也。〈在黄女宫南,大帝造。〉
苑之西北隅为【高山宫】。〈司农卿韦机造。按贞观十一年,以谷、雒溢,废飞山宫之玄圃院,赐遭水家。疑高山宫即飞山宫也。〉东北隅为【宿羽宫】。〈韦机造。南临大池,池流水盘屈。按宫中有宿羽台。《通鉴》:武后宴突厥使于宿羽台。注云:高宗调露元年所起。《旧书突厥传》作宿羽亭。〉
东南隅为【望春宫】。又有【冷泉宫】、〈隋造。有泉极冷,因以为名。〉【积翠宫】、〈隋造。《六典》作翠微宫。按隋炀帝集四方散乐于东京,阅之于芳华苑积翠池,则宫以池得名。《通鉴》:贞观十一年,上宴洛阳宫西苑,泛积翠池。注云:洛阳西苑,谷、雒二水会于其闲,开元二十四年,虑其泛溢,为三陂以御之,一曰积翠,二曰月陂,三曰上阳。显庆二年,驾幸洛阳,馆玄奘法师于积翠宫。〉【青城宫】、〈隋造。在宿羽宫西。《通鉴》:王世充陈于青城宫。胡三省注:青城宫在洛据西北。〉【金谷亭】、大帝造。【浚波宫】。〈隋造。《六典》:谷、雒二水会于苑中,中有十一宫。〉
隋及唐初苑内,又有【朝阳宫】、【栖云宫】、【景华官】、【成务殿】、【大顺殿】、【文华殿】、【春林殿】、【和春殿】、【华渚堂】、【翠阜堂】、【流芳堂】、【清风堂】、〈《永乐大典》引《洛阳志》:清风堂下有光风堂。〉
【崇兰堂】、【丽景堂】、【鲜云堂】、【迥流亭】、【流风亭】、【露华亭】、【飞香亭】、【芝田亭】、【长塘亭】、〈《永乐大典》引《洛阳志》作草塘亭。〉
【芳洲亭】、【翠阜亭】、【芳林亭】、〈《永乐大典》引《洛阳志》芳林亭下有流芳亭。〉
【飞华亭】、【留春亭】、【澂秋亭】、【洛浦亭】,皆隋炀帝所造。武德、贞观之后多渐移毁,显庆后,田仁汪、韦机等改拆营造,或龋咍名,或因馀所,规制与此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