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
一名东都,始筑于隋【大业元年】,
〈周武王克殷,定鼎郊鄏。《书》云:我乃卜涧水东,水西,惟洛食。所谓王城,即郏鄏民。又云:我又卜水东,亦惟洛食,所谓【成周】也。
王城为朝会之所,周公留后治之。成周则谓之下都,以处殷顽民。两城相去四十里。
平王东迁,居王城。敬王避王子朝之乱,乃迁成周,城小不能受王都,故晋合诸侯以城之。
战国时之东周,后汉、魏晋、晋。
元魏之都城,皆成周也。
隋炀帝始于旧成周之西十八里,旧王城之东五里,筑京城。〉谓之新都。唐【武德四年】废。贞观六年号【洛阳宫】。显庆二年曰东都,【光宅元年】曰【神都】,神龙元年复曰东都,天宝元年曰东京,上元二年【罢京】,次年,复为东都。
宫城在皇城北,因隋名曰【紫微城】。贞观六年,号为【洛汤宫】。武后光宅元年,号【太初宫】。
东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新书地理志》:长千六百二十步,广八百有五步。〉
周一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新书地理志》:周四千九百二十一步。〉
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藩卫。
城中隔城二,在东南隅者【太子】居之,在西北隅者【皇子、公主】居之。城北隔城二,最北者【圆壁城】,次南【曜仪城】。
南面四门,〈《河南志》作六门,盖于应天、明德、长乐之外,增重光门、太和门、雒城南门为六也。然《志》言明德之东为重光,又东为太和,太和门内为左藏库。《志》又于庄敬殿条下云:庄敬殿东有【鹿宫院】,次东即【隔城】,之东接【左藏库】。按重光为【东宫正门】,东官已极城之东南隅,不容其东尚有隙地置左藏库与【太和门】,疑太和门与【武成门】、【崇贤门】同在【乾元殿】之傍,故《六典》不之裁也。重光属东宫,亦从《六典》删。〉
中【应天门】,〈门上飞观相夹,门外即朝堂。武德四年,以其太奢,令行台仆射【屈突通】焚之。显庆初,司农少卿【田仁汪】随事修葺,后又命司农少卿【韦机】更加营造。初因隋之名曰【则天门】。神龙元年避武后尊号,改【应天门】,又避中宗尊号,改【神龙门】,寻复为应天。〉
东【明德门】,〈初名兴教,后改明德。东城屈向北五十步,有门东启,曰宣政门,即隋之永康门。〉
西【长乐门】,〈初名光改,后改长乐。按《六典》作兴教、光政,则明德、长乐之改,在开元后也。【昭宗】迁东都,复名长乐为光政。《通鉴》:车驾人宫,御正殿,受朝贺,御光政,赦天下。西城屈向北五十步,有门西启,曰隆庆,避明皇名改崇庆。〉
西南隅【雒城南门】。〈乾封中开。《旧书杨炯传》:如意元年七月望日,宫中出盂兰盆,分送佛寺,则天御雒南门,与百寮观之。即雒城南门。〉
东面一门,【重光北门】。〈隋名。门内即东宫。〉
西面二门,北【嘉豫门】,〈隋曰宝城门。〉南【雒城西门】。〈《通鉴》,【秦王】世民移军青城宫,【王世充】自方诸门出,临穀水,以拒唐兵。胡身之注:方诸门,盖自都城出禁苑之门。松按:王世充时据宫城,则方诸门当是宫城西面之门,不知即雒城西门否也。〉
北面二门,中【玄武门】,〈隋名。南当应天门。《通鉴》:中宗改玄武门为【神武门】,楼为制胜楼。按唐两京大内,皆有玄武门。中宗之所改,则此处之玄武门,盖以诛张易之等兵从此门入耳。《禁扁》属之兴庆宫,非也。〉东【安宁门】。
玄武门北则【曜仪城】,城二门,东面曰【曜仪东门】。西面曰【曜仪西门】。〈并显庆中开。按曜仪城亦隋时旧城。《通鉴》:王世充使鲁王道徇守曜仪城是也。盖东西二门则显庆中开耳。〉
曜仪城北则【圆壁城】,城三门,南面曰【圆璧南门】,〈隋曰曜仪门,显庆中改。〉北面曰【龙光门】,东面曰【圆壁门】。〈门外即外郭之外。〉
宫之正牙曰【含元殿】。〈隋曰干阳殿。《通鉴》:秦王破王世充,焚干阳殿是也。麟德二年,命司农少卿田仁汪囚旧址造【乾元殿】,高一百二十尺,东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武后【长寿三年】,【改造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阔,高三丈,号【万象神宫】,去都百馀里外,遥望见之。其北造天堂,以贮佛像。【证圣元年】,明堂、天堂同焚,更造明堂,侔前制,其上初置宝凤,后以金珠代之,号【通天宫】。其中号端废殿。不复造天堂,于其所为佛光寺。【明皇】开元五年幸东都,改为【乾元殿】。十年复为明堂。二十七年毁明堂之上层,改修下层为新殿。【二十八年】佛光寺火,廷烧廊舍,改新殿为含元殿。殿下有【九州鼎】,武后所铸。按隋之干阳殿,有东西上合门。《通鉴》:王世充执越王君度等,引入东上合门是也。唐制当亦同之。〉
殿四门,南曰【乾元】,〈隋曰永泰门。武后改通天门,开元五年改乾元门。门南直应天门。《唐诗纪事》:东京乾元门,旧章武军鼓角楼也,节度使王彦威有诗刻石在其上。〉北曰【烛龙】,东曰【春晖】,西曰【秋景】。〈《六典》作秋澄,今从《河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