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四年(181年,也就是书中这一年)十二月刚到,英雄暮年的檀石槐终于决定,集结鲜卑最精锐的力量向大汉发起最大规模的寇掠行动。
汉朝方面把檀石槐这种非比寻常的疯狂战争行为归咎于刘烈一百斥候深入鲜卑境内大肆砍杀其军民是不公平的。事实上,刘烈等人砍杀的鲜卑军民数量,还不如鲜卑部落之间一次小小冲突死的人多。当然,一向被鲜卑人视为绵羊的汉军竟然敢深入其境,并且还一度威胁到弹汗山王庭安全,再不拿出点威风出来的话,大鲜卑的颜面何存?
但,这些还不足以让檀石槐下决心调动大军,更不足以让东中西三部鲜卑大人死心塌地跟随首领,将部落最精锐的战士全部集结。
战争的真正动机,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益!
而且这一回,需要的是更大的利益!
鲜卑常年寇边,边境地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在鲜卑人眼中已经成了没多大油水的不毛之地,要想获得更加巨大的利益,这一次就要走远一点,就必须攻破汉朝的关隘,直下南边的富庶之地。
并州的晋阳、幽州的蓟县、以及长安三辅地区自然是首选,这其中幽州和凉州地区汉军兵力众多,又有名将镇守,并不是好啃的骨头。相比之下并州的太原郡不但财富集聚,而且兵力不多,更没有什么挂得上号的名将,风险低、收益却很高,不去都对不起自己。
还有一个原因,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当年纵横大漠的草原英雄檀石槐四十多岁了,常年征战留下的伤疤正影响他的健康,壮士暮年的檀石槐很清楚,鲜卑尽管重现了过去匈奴的强盛,但比起富庶的大汉来还是很穷。趁着自己还活着,还能调度三部鲜卑的勇士共同作战,应该到南方去,到大汉最富庶的地方去,去给鲜卑的子孙后代夺取更多的财富!
而那个小小的汉军斥候屯,只不过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借口而已。
战争嘛,师出有名比较好,至少可以最大限度地鼓舞鲜卑勇士们的作战士气。
实际上早在181年十一月(农历)中,檀石槐就已经将王庭从弹汗山移至并州平城(今大同),在这里他召集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以及中、东、西三部大人和一些实力强劲的部落大帅,准备商讨伐汉大计。
东部鲜卑疆域从幽州右北平一直到辽东,说得上话的有弥加、素利、阙机、宇文莫槐等人;很明显,他们感兴趣的是幽州,运气好的话还能杀到更加富庶的冀州。所以檀石槐大王一声令下,他们便积极响应,而且据说大王要亲自率中部鲜卑和王庭精锐攻击并州,这样一来的话,大汉顾此失彼,遥远的幽州肯定会更加孱弱,他们成功的机会大了很多。
中部鲜卑是檀石槐的起家资本,大帅柯最、阙居以及慕容跋等过去都是檀石槐手下一等一的大将,跟随檀石槐东征西讨,统一鲜卑后,檀石槐将最肥美的水草地封给他们,还让这三人分别做了中部鲜卑的大人。(大部落首领、部落联盟酋长)
可这群最忠于檀石槐的部落却不是鲜卑最富庶最强大的,原因大家都清楚,檀石槐大王在分封的时候有私心,故意把西部鲜卑的疆域搞得很大,可西部鲜卑主力都远在天边,于是王庭以西的草场就变成了大王的领地。
没有人敢质问大王的举措,要想让部落强大,唯一的途径就是战斗!所以,每次南下寇边,中部鲜卑都是响当当的主力。
至于西部鲜卑,虽说有**疆域,实际上在檀石槐眼里,真正能派上用场的就只有雁门关外的拓跋部,拓跋部是新近从东边迁徙过来的部落,檀石槐为了分化西部鲜卑,对这个部落亲睐有加,人口、领地、牛羊,反正能给的都给,最后还娶了首领拓跋邻的妹妹。
有大王罩着,拓跋部想不强大都不行,问题是这种强大需要战功支撑,不然整个鲜卑都会瞧不起拓跋部,说他们是靠女人的胸脯吃饭。
为了表示忠心,更为了拓跋部的未来,他们没有理由不竭尽全力。
温暖的王庭大帐里,各部落首领盘腿坐在散发着香气的羊肉旁边,兴致勃勃地用油腻腻的手抓起肉往嘴里大嚼。二王子和连不失时机地拍拍手,把帐外那些俘虏的汉人女子押进来……
见了女人,这些鲜卑大人们顿时两眼放光,士气大振,而坐在一张白虎皮之上的大王檀石槐则笑盈盈地望着自己的属下,“这些女子不过是边境的野花野草,真正的国色在南边,在洛阳、在长安、在晋阳。”
拓跋邻站起身来一拱手,“大王,我们不想要什么女人,此战若胜,拓跋部恳求大王将河套朔方地区划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