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童先和阴馆当地豪强们的支持,刘烈在阴馆才算是真正站稳了脚跟。随后几天,不断有当地豪强押运着大批粮草以劳军的名义进行捐助,而大量粮草走街过市也带来的更大的轰动效应,周边各县的流民、农户们也纷纷慕名前来参军。
不到五天时间,刘烈这一曲就从原来的五百余人急速膨胀到八百多。兵力的增加带来的不仅是训练上的困难,还伴随着大量钱财的耗费。
而刘烈在正式训练之前必须要做的事,就是和商户们把钱算清楚,该拿到手的要拿,拿不到手的也要想法变成物资。
现在刘烈手里唯一的资本就是那十六匹可堪上品的战马,说实在的,如果不是急着用钱,他是真舍不得把马卖掉。那都是鲜卑斥候的坐骑,都是好马啊。
既然是好马,价格自然比较高。刘烈也不黑,每一匹战马按三十万钱出售,十六匹累计下来就是四百八十万钱。很明显,这么一大笔钱根本没有哪一家能拿出来。
关于“钱”这个事,刘烈最能理解,要知道这是在古代,没有纸钞,没有商业汇票和支票,更没有电子商务各种支付手段。这个时代主要的货币就是那一枚枚五铢钱,这些小钱钱单个玩赏还有点趣味,要真是大宗交易,几百万钱光是重量和清点就足以让人晕菜。
对于冀州商户们的难题,刘烈慷慨地提出,每一家得到战马的商户,可以先搞两成的首付,其余的等变现了再补齐,补齐可以用钱币,也可以用等价值的货物。为了感谢冀州商户的支持,他表示,这些欠款不会收取任何利息。
刘烈的提议合情合理,两成的首付也是冀州商户们能承受的范围,于是大家纷纷解囊,把近百万钱迅速运到刘烈手中。
刘烈拿到钱后则马上支付两成的定金给童先,同时发放了一部分军饷及购买其余所需物资。
而童先拿到定金后心里也踏实不少,又通过自己在当地的巨大影响开始组织人工和材料缝制冬衣。
这一个循环下来皆大欢喜,整个阴馆城商、民、兵、工、农各界全都喜气洋洋。
金融的事情解决后,所有的关键便集中在那些必须把战马赶到南边销售的冀州商户身上来。
在他们离开前,刘烈搞了一个欢送会。在会上除了再次感谢之类的言语外,刘烈郑重提醒冀州商队,他之所以把战马的价钱定得这么低,是考虑到商户必须要给雁门郡上缴商税,同时还要应付沿途可能的买路钱。
刘烈说他会给太守大人写信,把这里发生的事情如实汇报,也希望冀州商队能按律法办事,规规矩矩纳税。因为只有这样,才有长远的生意可做。
这个道理商户们哪会不明白,实际上北方的战马之所以在南方价格居高不下,除了人为炒作的因素外,这一路上各个关卡府衙的打点也是重要因素。
“大人放心,我们知道怎么做,一定会向太守府衙如实上缴商税。”韩骏最后代表所有人向刘烈承诺。
其实刘烈比他们更紧张,虽然他事先和郭蕴大人沟通过,但他不敢保证这些战马能否顺利通过太原郡,毕竟那里也有太守,更有他十分不熟悉的丁原和吕布。这些人会不会眼红?战马会不会被没收?这些他心中都没有底,只能把宝押在张杨的身上了。
刘烈写了两封信请韩骏带到广武,一封是给太守郭蕴的,主要是汇报阴馆的大好形势,最后是拍胸脯保证,他一定会把队伍练出来,让阴馆真正成为句注关的屏障。
另一封是给张杨的,刘烈特地在私底下提醒韩骏,让他准备一部分钱财交个张杨买路。
阴馆离广武不远,郭蕴很快见到了成群结队而来的冀州商队。他接到刘烈的书信之后大感欣慰,其实阴馆发生的这么多事情他都知道,可他怎么也想不到会是这样一个圆满的结局。
在他看来,刘烈虽然心怀忠诚,也能带兵打仗,可刘烈毕竟没有读过书,他怎么可能在短短个把月时间内就把摆平了阴馆当地的势力呢?而且郭蕴最感慨的是,刘烈有战功在身,又有兵权在手,面对豪强的抵触他竟然能在不动刀兵,还能化干戈为玉帛,想想都难以置信。
刘烈在信中除了详细汇报自己在阴馆的事务外,还主动检讨自己擅自处理缴获的战马,但同时他也解释说,这些战马实际上是打开整个阴馆局面的关键,为了获得急需的军饷,更为了早日摆平阴馆的豪强势力,他只好出此下策。如果太守大人要责罚,他愿意坦然承受,只求太守大人能让他在阴馆守住这个冬天。
战马的事情确实有越权嫌疑,可郭蕴知道,战马的缴获完全是刘烈的授意,没有刘烈进驻阴馆就不会有战马。况且他居然能说服这些商人主动跑到广武,到府衙主动缴税,以至于太守府所有僚属几乎都不敢相信真的会有人主动跑来交钱。
郭蕴越发好奇,这个刘元贞到底是做了什么,能让这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们这么听话?
不管怎么说,郭蕴知道这些战马只有到南边的司隶去才能卖上好价钱,只有得到钱,雁门郡的防务问题才有可能解决。
而打通晋阳的任务,理所当然要交给张杨,整个雁门,也只有张杨和刺史丁原、主簿吕布的关系最好。
郭蕴见到张杨的时候很感慨,因为刘烈的出现,他对张杨疏远了很多。尽管二人都拥有高超的武艺和勇猛的作风,但比起刘烈,张杨无论是治军还是魄力方面都要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