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烈在自己的新岗位上确实干得风生水起。
这首先得归功于雁门太守郭蕴,如果郭大人因为赏识非要把刘烈安排进普通兵种(步、骑、弓等)的话,那就真的废了。因为刘烈对古代的战争根本就是外行,连冷兵器都没掌握透彻,更别说什么行军布阵临战指挥之类的高级技战术了。
幸好,斥候比较自由。就目前来看,上头对他们的要求也比较简单,就是能在外面执行任务的时候提高生存率就好。
当然,就是这个简单的要求也不是那么容易满足的,自己的生存率提高了,敌人的生存率就要下降。可敌人是什么人?那都是身经百战的鲜卑猛士,是从小就在战马上生活的游牧骑兵!一句话,他们的敌人是一群漠视生命的天生战士,而他们呢?就算是边军中的精锐,也只是一些半路出家的农民而已。
训练质量的好坏,真的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生死。这一点,被编进斥候屯的一百士兵都非常清楚。
而刘烈也发现了自己部队的优点,那就是几乎全都有杀敌本领,或是刀法、或是箭术,反正百分之百都是在战场上和鲜卑人交过手的老兵。至少在他看来,手底下这些士兵在骑术和马上格斗等方面要比他这个屯长强。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弱点。
最起码刘烈知道,在古代这种冷兵器作战中,个人的武力其实并不取决于什么招式,而是士兵的体能、纪律和意志。
他认为这三样东西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一支精锐部队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他们这些时时刻刻要到战场上和敌人真刀真枪拼杀的斥候们而言,体能尤为关键。
而这些,恰巧是他这个后世特种兵最擅长的领域,刘烈很快便制定了详尽的训练计划,并毫不留情地付诸实施。
第一项科目比较容易想到,就是从第三天开始清晨负重约二十公斤跑五公里(估算的距离),而且过了一周后还要加上时间限制。
俗话说知易行难,这项基本不需要器械,对场地也没啥要求的科目简直要了斥候们的老命,一开始很多人拉稀摆带,跑了不到一半就开始叫苦。
问题是叫苦没用,他们的屯长无论什么时候都和他们在一起跑,而且跑着跑着还要在旁边对他们讽刺挖苦,反正是什么话难听就说什么,甚至有时竟然凑到人家耳朵边大声吼叫。
那个在集合时顶撞刘烈的谢铮自然受到了特殊照顾,开始的好几天,刘烈经常会在中途凑到他的耳边大声吼叫,内容非常消极,什么“受不了就赶紧回家啦,什么别给你爹丢人啦”之类的。听得谢铮顾不上气喘吁吁便怒目直视。
没想到直视也不行,刘烈一边陪在旁边跑一边还要大加挖苦,“你的劲头哪去了?跑不动是吧,停下来说一声,老子立马放你滚蛋。”
谢铮没想到新屯长居然这么变态,好几次都想发作,可看到屯长天天像没事人一样轻轻松松跑完,而且中途还要替一些士兵背东西,他就是想发火也没法子。
完不成任务的下场是很悲惨的,刘烈不会体罚他们,但不让吃早饭比体罚更难受。没有早饭吃,就意味着没有体能,没有体能就意味着更加艰难地应付训练。
是的,每天的五公里负重跑只是早上的开胃菜。
回来吃过早饭后还有更多的花样,比如说操场上的障碍跑、扛木头、单双杠(刘烈画出简图让人做的)以及各式各样的俯卧撑、举石锁之类的花样。
每一门训练科目中都会听到刘烈近乎嘶哑的喊声,让人浑身都是压力。
不过,让刘烈惊奇的是,这些古代的菜鸟士兵们居然能勉强通过,让他感觉非常不可思议。不过仔细一想,古代人尽管营养不一定比现代人好,但使用体能的机会却远比现代人多。这些士兵尽管过去没有得到过严格而科学的训练,但底子却不差。
所以在一个月后,刘烈决定加量!
一个月的时间内,刘烈不仅在训练上毫不留情,在各种后勤支援上也下了大力气。他将自己的俸禄全部打入到队伍的伙食中,让伙房到民间去换取更多的肉食;又通过张杨的关系给他们做齐了所需的各种器械,还自己动手制作了沙漏等计时装置。
而对于备受折磨的斥候兵们而言,尽管这一个月很难熬,却没有一个人对刘烈心生怨恨。谁会对一个顿顿与他们同吃一样伙食,次次和他们完成同样训练科目的上官心生怨恨呢?更何况人人都知道,屯长的俸禄刚一领下来就全部交给了伙房。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屯长每天和他们完成同样科目后居然还要给自己加量。到了晚上大伙休息的时候,屯长居然还要骑马射箭,还要在操场上苦练器械和兵器。
有这样一个玩命的屯长,士兵除了自认倒霉外还能说什么呢?
除了这些要人命的训练科目外,斥候屯兵营里的气氛也在渐渐改变。
什长和队率等军官要轮流担当值班军官,值班的军官要查岗哨,要敲锣叫醒队伍起床,要集合队伍负责带队训练,还要处理每天几乎都会发生的士兵之间的矛盾。
每一次集合,值班军官都要用尽全力向刘烈报告当日出勤情况末了还要来一句“请屯长指示!”这样的短语,搞得很有气势。
伴随着这种气势的,是那些诸如“立正、稍息、向前看、向右看齐”的口令,以及见到长官之后必须要行的军礼,这是一种崭新的军礼,动作简单到只需用右手并拢举到额头,但屯长做出来的时候还是让所有人都感到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