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如今我和兄长也取字了!”赵广笑了起来,接着和诸葛朔说,“兄长取字伯纪,以后初北兄喊我仲阔就好了——”
也是,赵统赵广如今也算是在军中略有建树,取字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什么事情如此高兴啊?”说话间,蒋琬竟然也出现在门前。大家相互见礼之后,自然提起了诸葛朔制造的火药。
“火药?这名字倒是新鲜”蒋琬偏了偏头,笑问到,“初北怎么想到的?”
果然,诸葛朔就知道肯定会有人奇怪他哪来的想法。
“公琰兄有所不知,这火药还是我于道观之炼丹炉发现的。”诸葛朔果断把锅甩给了道观,细细给蒋琬讲述了一番。
“既然是从炼丹炉中所出,难怪初北以药称呼。”蒋琬听完之后也连连点头,好奇地看向制作火药的材料,“初北所言不虚,若将其利用于战场,必能大有裨益。”
“此物还需多加研究,以免控制不足,伤了自己人。”诸葛朔看向自己制作的“□□”,目前看来,火药大规模应用不太可能,毕竟没有懂行的人盯着,估计这些士兵反而会把自己炸伤。而且大规模利用之后,他国也自然会知晓。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日后突然放出,打对手个措手不及。
这个道理赵云和蒋琬自然也明白,在勉励诸葛朔继续努力研究后,大家也纷纷和他告别了。
等到近黄昏,诸葛亮回院中之时,诸葛朔迫不及待地又给展示了一遍。
诸葛亮见后,眼色中也有一喜,“阿朔能从日常所闻中见微知末,实在令我欣慰。”
“说起来,前不久子均还提过无当飞军多需武器箭弩。此物必能对他们有大用途,若是还能对他们的箭弩多有改进就好了——”
诸葛朔眼前一亮,“诸葛连弩”这不就来了吗!
诸葛亮见诸葛朔对他说的话很感兴趣,继续说到,“阿朔不如试一试?”
嗯?诸葛朔有些犹疑,毕竟他并不精通于冷兵器制造。而传说中的“诸葛连弩”,后世也只是有个传说。
“原先我还想着得费些时间研究箭弩,若是阿朔有心思,也算是解决了我心中一大难题啊——”
诸葛朔重新看向诸葛亮,他的精神好了很多,至少眼下并没有乌青了。看来这任务必须得接了,不然诸葛亮亲自上马不知道又得多少日子不眠不休了。
见诸葛朔答应,诸葛亮自然也有些欣喜。他原先觉得诸葛朔自幼在山中长大,能知兵法,善骑射已经算不错了。若是能在其他方面再勤加学习,前途自然光明。
诸葛亮将诸葛朔唤到书房,将夹于册字中的一份图纸交予他,“也不是没有试过,只可惜数次都失败了。阿朔若是有心,自可看看我的构思,也能学到些东西。”
果然,他就知道诸葛亮对于诸葛连弩应该很早就有了些构想。
诸葛朔现在有了些信心,再说,他还有诸葛亮和黄月英可以请教。
于是,几乎整整一个冬天,诸葛朔都宅在院子里研究火药和连弩。虽然诸葛亮公事繁忙,但好在府中还有黄月英,关于连弩的制作上面,她可没少帮忙。很多连弩机关的巧思,都是黄月英来处理的。
诸葛亮所给的构思图纸中,关于箭弩的构思是单次能发射十只箭矢,火力很强。但难以做出的原因就是,体积重量偏大,难以控制。想要能够制造这种连弩除去连弩本身,还得在箭矢上多下功夫。后世的马钧也曾改进过,使之成为一种五十矢连弩,威力更是巨大,箭矢的制作也更加复杂。
经过了一个冬天的改进和完善,总算是在春天来临之际,将传说中的“诸葛连弩”给做了出来。诸葛朔又凭着自己所见所闻加以改进,除去体积重量偏大的用于镇守城池的连弩之外,也制造出了稍微轻便,可以随身携带的连弩。
诸葛朔将连弩样品交给赵统赵广带去无当飞军中进行实验,果然如他所料,得到了一致好评。再交予诸葛亮进行检查,确认无误之后再让工匠们加以制作。
但是连弩本身机关精巧,结构复杂,就算是能工巧匠,制作的速度也是很慢的。再加上连弩的箭矢也要特制,更是延缓了速度。不过好在,此刻还在休养生息,所需的连弩也不是很多。
距离曹丕的去世,竟然也就剩下了半年光景。而诸葛朔目前的任务,只剩下等孟达来信一事了。诸葛朔写信给诸葛果,拜托她收到孟达来信之后转交回来。这样一来,也免得有更多的人知道他和孟达有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