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窗**进的阳光照在玻璃杯上,流光四溢,满室生辉。闻讯而来的李掌柜一脚踏进门,就呆住了。慢慢凑近,上下左右看了又看,嘴里连连称赞:“好好,太好了。真好看!好看呀!这个不能卖!,咱留起来,这是贺兄弟在兰芳做成的第一个玻璃杯!哈哈……摆在我柜上吧?”
“好!就按掌柜说的办!”
“对了,找些老匠人,制作几种摆件的陶范,鸳鸯戏水、狮子滚绣球之类……”
“等等……我想想……”李掌柜明白了贺公子的意思,但一时想不起来哪里有适合的。
“公子,其实咱家里的这些东西,不就可以拿来做模子吗?”檀烟蹦了起来,叫道。
“哈哈……这丫头脑子快!对!这些杯盘酒具,还有那些摆设,你瞧,这个,这个,不都可以吗?”李掌柜一拍巴掌,“多做些模子,我就去找好工匠。”
“做这么多?这……”贺公子犹豫了一下,还不知道好不好买呀,就把模子买了?
“你放心!”李掌柜看出他的心思,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杯子,细细看了,又慢慢放下,“你一说陶范,我就想到了,这要是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盘一上菜?嘿!谁家桌上晶莹剔透的一个摆件,哈哈,你就等着收钱吧。模子算我入股!哈哈……”
“可以可以,你怎么说都可以!哈哈……”
随着火红的玻璃水流入陶范,大家的脸上满是期待的神色。因为这次制作的都是些工艺品,冷却时间自然比玻璃板要长许多,直到第二天早上,他们才敢将玻璃品从模子里倒出来。
当那些玻璃工艺品离开陶范,呈现中众人面前的时候,那惟妙惟肖的造型与晶莹剔透的感觉,让所有人都爱不释手。老管家捧着狮子滚绣球的造型送到刘玉振手中道:“大人,这个东西能卖大价钱吧。”
“当然,有了它我们再也不用受穷了。”刘玉振呵呵笑道:“我宣布今后大家在这个作坊里工作,每月拿十两纹银的工钱。当然今后大家要谨守秘密,谁也不能说出去。”
“大人放心,我们一定好好干活,保守秘密。”众人欢呼着保证道。
把原料熔至微软而不流淌,沾在钢管的一端,从另外一端像吹气球一般吹气,使之中空膨胀,趁其柔软时加工整形,烧软的玻璃稍一僵硬,就得重新伸到窑炉里加热,工作条件极为简陋,全凭经验和几样简单的工具,钳子剪子和拍形板……
工人们全是一路小跑,跑慢了,烧熔的玻璃就硬了,手里端着两米长的钢管,管头上沾着烧得通红的产品,必须眼疾手快脚步利落,要不然你会把通红的玻璃触到别人的身上,可不是闹着玩的,烧红了的玻璃怎么也有八九百度。
这天,叶根生的第一条本地毛巾面世了。
毛巾是1811年开始于法国,先为蚕丝生产,1848年才使用棉纱生产,18**年工业化生产于美国,1880年流传到日本大阪。1894年日今冶也开始制造毛巾。于是,日本”铁锚牌”毛巾开始渐渐传入中国,并且迅速占领中国市场。
叶根生太高兴了,亲自捧着一摞毛巾,来请荷兰楼的人试用。
贺公子翻来覆去的仔细看,连连称赞。又拿去沾了水,拧干又沾湿又拧干,又在阳光下逆着光看。最后连连点头,对叶根生伸出大拇指。
“这可得谢谢你这三位女秀才!太棒了。什么洋文都难不住呢!”
“怎么可能?英文法文荷兰文,还有一点儿德文,还有什么?”
“这还不够多?好家伙!檀烟,你们摊上这么一个不知足的主儿,可真是受苦了!”
叶根生这么一说,逗得大家都笑。
贺公子朝李掌柜笑着点点头,李掌柜就对叶根生说:“根生你带了好东西,我也有一件,拿给你看看。”说着示意檀烟去拿来。
叶根生看了檀烟怀里的东西一眼,就定住了,瞪大了眼睛:“呦!玻璃瓶!这么漂亮的玻璃瓶!哪来的?刘玉振拿来的?哎呀呀!这洋人真有……嗯?你们笑什么?我猜错了?等会儿……不会,这是……不会吧?”
“你就知道洋人!这可是我的。告诉你,贺兄弟的第一炉,我收藏的。”
“哎呀!今天又得破财了!当浮一大白!老李,就在你这里吧?我请!太高兴了!”叶根生抱着玻璃瓶不撒手。
玻璃店叫江家抢了先,拿下了西婆罗洲总经销,连石塘洲一起包了。还是刘玉振拿到了海外销售权。玻璃厂新招聘的工匠都是叶根生那里推荐的,机灵能干学东西快。当然,李掌柜可以在自己的分号里零售。
李掌柜先不着急买,先把雅间的酒局都换上了玻璃的,油灯也换上了玻璃罩。又把自家酿的酒装在玻璃大瓶子里摆着显摆。那亮堂堂的灯光下,玻璃酒具酒瓶闪着光的透亮。看的那些客人一愣一愣的,围着啧啧有声。
没几天,就有人来买玻璃器具,大多数都是来买酒具和玻璃灯罩灯罩的。先是每天一、两个人来买,然后每天有三、四个人来,最后一天能卖十几套玻璃酒杯。
整个五月,卖掉了一百五十三套玻璃酒具、二十一套玻璃茶具。到了六月,更是卖出了两百一十六套玻璃酒具、二十七套玻璃茶具。算下来,刨去成本,玻璃作坊一个月能赚五、六千两银子。
18世纪末,美国的M.欧文斯发明了自动吹瓶机,从而结束了发明玻璃吹管以来长达2000年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的历史。
比利时人E.弗克于1905年第一次成功地从池炉中直接拉制出平板玻璃,并于1914年正式 投入生产,定名为弗克法。
“百尺高楼四面离,中开窗隙置玻璃”,安装着玻璃窗的洋房洋楼,绝对是上海租界一景。王韬在《瀛壖杂志》里描写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上海租界“华堂大厦、茶楼酒室无不以玻璃为窗牖”,“人因号洋泾浜为‘琉璃世界’”。
上海的租界是最早普遍使用玻璃窗的地方,这些玻璃应该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有一首竹枝词说“洋楼金碧耀生光,铁做栏杆石做墙。幸得玻璃窗四面,宵来依旧月如霜”。安装了玻璃窗的房间采光性要好得多,有一位刚刚安装了玻璃窗的中国人兴奋地说,“放大光明,从此可做蝇头小字矣”。
11世纪,德国的工匠发明了将吹起来的玻璃球切割开,制成一块平面玻璃的技术,之后这种平面玻璃开始安装在窗户上。康熙年间,皇宫里开始安装玻璃窗。到了雍正年间,管理广州十三行的粤海关也从西洋订购大块玻璃,长途海运到京城皇宫。
一时间京城里的“贵人们”纷纷跟风购买西洋玻璃。当时,中国的窗户多是纸糊的,就是沾点唾沫就能捅破的那一种窗户纸,奢侈一点的也不过用些绢纱之类,这些材料都很不耐久,经常需要修修补补甚至整扇地重新糊过,因此三百六十行里就有了一个专门的行当——裱糊匠。把这种外洋运来的玻璃安在窗户上,不管怎么说还是太奢侈了,所以只有皇家和少数的达官贵人才享用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