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后,王夫之开口道:“说起胸有成竹,腹有良谋,我们哪能比得上大帅和王先生呢,相比您早有定计。”
“话是不错,我与王先生早已想到办法,现在问询大家,可不是消遣各位,只不过万一大家有更好的办法呢?”朱浩正色道。
“依我看,若要调动皇太极拼命,还得着落在松山城上,只需咱们做出一副舍命救松山的架势,便不愁皇太极不上当。”李定国道。
“鸿远的想法不错,皇太极费劲力气打了这个胜仗,若是松山城被解围,那么他之前所做的一切便付诸东流,因此我也认为,重点应该放在救援松山上。”王伯达附和道。
朱浩赞赏的道:“大家说的很有道理,那么现在咱们就研究一下如何才能出兵救援?”
正在皱眉思索的王夫之突然灵光一闪,道:“恐怕这事还是要着落在大帅岳父、孙督师身上。”
“而农还说自己不善计谋,原来是深藏不露啊,哈哈。”朱浩抚掌大笑道。
见众人都看着自己,朱浩笑道:“确然如而农所言。若要出兵救援松山,势必要经过朝廷。不过朝廷那帮**已经被八旗兵吓破胆子,估计现在正准备跟皇太极议和呢,哪还敢出兵?因此,需要有一员久经沙场的大将之才勇于担当,才能使崇祯皇帝下定决心。”
“而这名大将便是孙督师了,若他肯承担,皇帝胆气必然壮大。只是天下劲旅尽在大帅翁婿手中,崇祯皇帝心下忌惮的很,这也就是朝廷迟迟不肯下旨令大帅北上参战的原因。”王朗接口道。
众人恍然。
“皇帝既然对大帅有所提防,然则如何肯答应咱们出兵辽东?”罗云曲问道,他所担心的也正是众人想问的。
“所以此事要着落在孙督师身上,只要咱们不与孙督师合兵,朝廷还是信任他的。只要一力促成孙督师统兵出战,咱们的战略意图便已达到了,至于战果嘛,无所谓,反正是调虎离山,并非制虎于死地。”王朗解释道。
“而且,朝廷中统兵的中流砥柱只剩我岳父和洪承畴二人,我岳父既受猜忌,皇帝非依靠洪承畴不可,因此他不可能眼睁睁看着洪承畴被困死,若有把握,一定会不惜代价救之。先前我已经修书一封派李东送到北京我岳父那里,陈述利害,他老人家已答应游说朝廷,相信不日将有信报传来。另外为增加皇帝出兵的底气,我将准备卖给李自成的火枪一万支另有咱们现在用的纸壳弹枪五千支转赠给朝廷,另有火炮一百门,军粮十万石,以壮其胆色。”朱浩补充道。
“哈哈,大帅果然好手笔,想必皇帝得知后必会对大帅感恩戴德,说不定一回头便会给大帅加官进爵,属下等也跟着讨个便宜。”赵元升嘻嘻笑道,这厮说话从来便是油腔滑调,无所顾忌,众人大笑。
“先不要笑,你们也不能闲着,到时候我会派一个团的新军护送这批军火北上,除了士兵外我会挑选部分军官随行,你们之中大部分人将会作为观察员参与其中,到达辽东前线后,给我仔细观察满人的战法,做到知己知彼。回来后每人写出一份观后感来交给我。”朱浩哼道。
众人本来一听可以随军出征,都是兴奋不已,可一听最后一句,都焉了下来。让这些大老粗写几个字,读几本粗浅的书还行,让他们写文章真是张飞绣花了。
“我已经挑选了三千勇士,秘密训练几个月了,为的便是这一仗。这位方孝祖方营长,便是本次奔袭辽东的指挥官,你们多亲近亲近。”朱浩指着那名年轻的军官道。
这方孝祖也是朱浩发现的一名人才,这小子胆大心细,非常“狡猾”,更重要的是狠辣果断,是块好料子。
紫禁城东暖阁中。
坐在明黄软榻上的崇祯皇帝正在翻阅着一分奏折,几个大臣正在一边垂手躬立,其中便有首辅周延儒和朱浩的岳父孙传庭。孙传庭前些日子收到女婿的密信,着实苦恼了一番,本不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但朱浩信中分析的头头是道,看起来似乎颇为可行,而且他对这个女婿向来很是满意,虽然翁婿俩见面甚少,往来书信却是不断,每每谈论世事,朱浩的见识眼光乃至洞察力都令他甚为叹服,对这个晚辈女婿有一股难以言明的信服力。
事后数日,孙传庭翻来覆去的考虑朱浩计划,觉得很有可行性,可以一试,于是在家思索了两日两夜,终于写好一分奏折,又请幕僚润了色,连夜进宫觐见崇祯。
崇祯听说他有解松山之围的办法,喜出望外,连忙召见,连同周延儒等大臣也都招了来共同商议,至于那些年轻的言官则是一个没来,也让孙传庭松了口气。
“诸位爱卿,孙爱卿的意思你们也都知道了,都说说吧。”崇祯等这些大臣将奏折传阅完毕,开口道。
“皇上,微臣以为此计可行,目前京畿附近能召集的部队可有十万,由孙大人统帅,必可与满人一战,解松山之围!”兵部尚书陈新甲与孙传庭交好,出言奏道。
“国丈,你认为呢?”崇祯对陈新甲的话不置可否,而是问内阁首辅周延儒道。
“恕臣直言,我军新败,将士仍有畏敌之心,如此仓促出征,恐怕不妥,请万岁三思。”周延儒是保皇派,唯恐孙传庭尽得兵权,况且即便孙传庭统兵出征,也不定能得到好处,弄不好再来一个全军覆没,那样大明朝廷可就万劫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