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和《彗星来的那一夜》同期上映。
虽然有种打擂台的感觉。
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两部电影的市场体量差别很大。
一部是5晚上拍的50投资的小成本拿奖片。
但是另外一部可是投资上亿的大片。
所以也没有哪家媒体吃饱了撑的用票房去对比。
一切如同云峰预料的那样。
票房不是两部戏的看点。
那么口碑和评分就是另一个战场。
但是首日出炉的时候网友都震惊了。
“小成本的逆袭,50万投资,首日500万。”
“半天时间回本,云峰的投资回报率逆天!”
“烧脑片,网友表示:只看一遍还是不够。”
开局很不错。
事实上评分高的可怕,到目前为止豆瓣上的评分居然是9分以上。
但是丽雅传媒包括云峰在内的人。
对这部片的票房真的没多大期待。
烧脑科幻的后劲肯定不足。
因为喜欢这个受众群体就不大。
国内又不是国外,有专门喜欢这类奇奇怪怪的影片群体。
也就是靠着人口体量,开头吸引人走进影院罢了。
要是事情到此。
那大家基本上也就相安无事。
媒体的注意力也集中在电影上,例如各种影评出炉。
但是《王的盛宴》的首日公布之后,就出现了大波澜了。
他们的首日还不到800万。
按照这个趋势,已经走在赔本的边缘了。
一众演员还好,毕竟是拿片酬的。
但是投资人和导演路窗的内心就凉了一片。
而且随着网络上的评论增加,路窗成了媒体的渔轮中心。
“没有王也没有盛宴吧,我不知道这是哪门子的鸿门宴?”
“真是没看明白,为什么要改的乱七八糟,玩文艺去死!”
“多好的题材,怎么到路窗手里,人物看起来都腹黑了!”
“其实还不错,对历史深度挖掘,看到人性的深层次!”
“我喜欢吴言祖啊,从整体来看,电影还是很不错的。”
首日过后,《王的盛宴》口碑完全的两极化。
一些文艺青年觉得这片很不错,有文艺腔,逼格起来了。
但是大量的普通观众,无法接受电影形象,和民间的历史人物形象差太多了。
《彗星来的那一夜》虽然也有不喜欢的,但是本来就是面对一个群体的。
大多也是在画质上吐槽,但《王的盛宴》被吐槽的点就太多了。
更奇葩的是路窗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的话。
“首日800万会不会失望?其实还好,毕竟拍历史电影,去年有人走在前头么,也照样如此。”
我靠!
这是要把去年冯笑缸的《1942》拉下水啊。
“评价出现两极分化,也是不要紧的。说明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有争议好过沉默或一面倒。”
我靠!
这脸皮巨牛了,被骂了依然是十分坦然。
采访的媒体记者都不得不竖起大拇指。
“对话太现代化?说我串改历史?其实也不要紧嘛!历史也是可以被质疑的,历史是人民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