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军委**团的这份电报,虽不完全出乎徐、陈的意料,但在当时确像是一个晴天霹雳。红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发生北上和南下之争。徐、陈曾力主和**共同北上,后因**反复电令,只好南下。事实证明,南下的路走不通。现在把西路军的行动方向与过去的“政治错误”联到一起,徐、陈自然有难言之苦。陈昌浩压力尤大,他曾是“国焘路线”的积极支持者,现时又身负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的重任。
夜已很深,**让指挥部的人员都去休息,而自己却未曾合眼。他几次把**的电报拿到眼前,读之再三,仿佛试图用某种超感觉的洞察力来推测究竟该怎么办?他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有时则在挂着地图的墙前站下来。值班人员隔着门听到总指挥“吧嗒、吧嗒”的抽烟锅的声音。
每支军队都会产生它自己值得纪念的将领。这些卓越的领袖是战争胜利之本,因为胜利常常要靠指挥有方。当鄂豫皖根据地红军还只有300多人时,出乎意料地甚至是偶然出现了一个人,他的来到给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活动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个人的痕迹。他,就是**。**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军事家。正是这种远见卓识使他能预见到战争的前途,相机而动;正是这种远见卓识使他不能听任事态的发展,而要设法保障己方军队的安全,并使自己获得自由。如果西路军完蛋了,还谈什么建立河西根据地呢?
翌日,**建议召开军政委员会会议,讨论行动方针,陈昌浩同意。会上,**讲了西路军面临的严重不利形势,**不能派兵来援的情况,提出自救东返。多数到会者,对东返和西进的具体策略踊跃研讨,但提到与**意见分歧的事,都似乎心情沉重,不愿多发表意见。陈昌浩迟疑不决,显得心事重重。最后,大家一致赞成徐总指挥的自救东返主张。会议决定,取消红五军番号,将红五军两个团补充红三十军、红九军。
2月21日凌晨,红三十军八十八师经过拼死血战,打开突围通道,**率红九军于后掩护,顽强阻击敌步骑追兵的攻击,全军万余人向东南方向突围而出。
部队进至威敌堡。总部刚刚进入屯庄,四面的枪炮声已经猛烈地响起来。**根据尖兵报告,前进方向堡塞已由马家军控制,我军通过不易。
**果断决定,按第二方案行动,进祁连山而后东进。
就在**、程世才即将指挥红三十军猛打猛冲夺路之时,陈昌浩迎着爆炸的气浪站在不远的一个山包上。红军充满艰辛的斗争生活,一再激励着陈昌浩的年轻活力。他不顾风险,渴望战斗,常常觉得无法控制自己。他不失一切时机地磨炼自己,因而成为红四方面军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可是现在,他尽管稳健地站在那里,但心里却是动摇的。“还得回去,回到倪家营子,因为**让西路军就地坚持,适时完成西进任务。”这是此刻站在飕飕寒风中陈昌浩唯一的想法。
2月21日,**致电**:“西路军甚急,目前已到不能不出兵援助之,募得款方可成行。”
同日,****及**军委致电徐、陈及军政委员会诸同志:
甲、对于你们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是完全了解的,我们无时无刻不想尽方法援助你们,但当援助还不能立即成为有效的事实时,总是鼓励你们,用自力解决难局。
乙、望告全体指战员,坚持党和红军的光荣旗帜,奋斗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滴血,绝境中求胜利,全党和全体红军誓为你们的后盾。
丙、“二马”现有若干,“二马”位置及损失和防线情况,你们位置及行动方向与计划,即告。
(引自《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578页)
这份电报,****及**军委没有对突围东返之事表态,也没有给西路军以机断专行的表示。特别是电文中:“坚持党和红军的光荣旗帜,奋斗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滴血,绝境中求胜利”,这不是要求西路军就地血战到底吗?
陈昌浩因东进没有**的命令,本来就有顾虑。他见部队受阻,便召开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提出要重返倪家营子,继续建立甘北根据地。**听了大吃一惊,说:“昌浩同志,你还有什么力量回去建立根据地嘛!我们好不容易突围出来,回去不是自寻灭亡吗?”但是,陈昌浩头上有“紧箍咒”,不顾实际情况坚持要回去。**和他吵了一顿,没有结果。
陈昌浩在军政委员会上,说了些“国共和谈即将成功”、“形势大好”、“打回倪家营子”、“坚决执行**指示”、“反对右倾逃跑”一类的话。那种气氛下谁还能唱反调?徐总指挥坐在墙角处低头不语,右手托着铜头瓷嘴的小旱烟锅,“吧嗒、吧嗒”地猛吸。竹竿烟筒上还拴着那个沾着油泥的黑布旧烟包。会议作出了重返倪家营子的决定。
孙子曰:“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而西路军面对的情况恰恰相反。西路军担负着一个独立作战方向的战略任务,但每一步行动均需请示报告,不折不扣地照指示去办。事实上许多指示难以行通,尤其是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部署,既未向西路军通报,又要求西路军配合,令之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这就使西路军最高指挥官几乎没有机动自主权力,战场指挥也就无法随机应变,机断专行。陈昌浩思想上有包袱,患得患失,一切唯上,当断不断。**在《血战河西走廊》中自责说:“我作为军政委员会副**,西路军总指挥,虽向上级和陈昌浩提出过不同意见,但不无顾忌。特别是在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心情忧闷,不想吭声,缩手缩脚,教训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