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天恋 > 二十一(上)

二十一(上)

(上)

晒图车间里,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氨水味。

一排晒图机,流淌出一张张蓝色的图纸。车间的工人,将这一张张图纸,用小推车送到另一间凉图室。

凉图室里,一排排凉图架上,夹着刚晒出来的图纸。

旁边的装订室,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过去这里都是一派寂静而繁忙的景象,可今天怎么会有说有笑了呢?

是不是纪律松弛了?

不,不是。这是因为孟良柱的到来。

一张大板桌前,围坐着七八名男女工人,他们正在将已经装订好的图册,把图纸叠进去。孟良柱坐在一个角上,也在帮着他们叠图纸。

“孟组长,你可真了不起!”一位年轻的姑娘由衷地赞叹他。

“唉唉,咋说话呢?!”一位中年妇女一边叠,一边指责。

“冯姨,我说错了吗?”姑娘瞪着忽闪忽闪的眼睛问。

“咋不错?人家是专家,坐小桌子、吃小食堂的专家。”那个叫冯姨的中年妇女一脸正色的说道。

“对对对,乌鸦变凤凰了,可我还是老叫法。”姑娘口齿伶俐,既捧人,又损人。

“他设计了我们国家的第一架歼击机,什么乌鸦乌鸦的,满口跑火车。”另一个男工人,也上来指责她。

“孟专家,这回你麻烦了。”冯姨见孟良柱不说话,拿话撩他。

“我不是什么专家,也没有什么麻烦。”孟良柱谦虚地否认。

“麻烦大了,你屁股后面的姑娘,成群结队,甩都甩不掉,都想跟你上床呢!”中年妇女什么没有见过,满嘴“荤”话。

“那他遭不住,三天就得趴下,皇帝还要翻牌子呢!”那位男工人也跟着插科打诨。

得意之人总是宽宏大量,孟良柱对他们说:“算了吧,我到现在一个都没有找到。”

“不会吧?”那位男工人不信。

“曹琴,多好的机会,你敢不敢上?”冯姨叫阵。

那位叫曹琴的姑娘,手朝桌子上一拍:“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上究竟谁怕谁?!”

姑娘的话,引起大家一阵哄笑。

“孟专家,现在就看你的了。”那位男工人笑问孟良柱。

“哎呀,小姑奶奶,我投降,我投降。”孟良柱笑着举起了手。

就在这时,张倩、周小舟、小曹推着两辆小推车,走进来。

他们也是满面春风。

“笑什么呢?”张倩问道。

“我刚才说什么来着,又来了一个。”冯姨笑着说道。

大伙儿又笑了起来,只是曹琴姑娘撅起了嘴。

张倩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但从气氛上来看,肯定是他们在取笑她。于是,她对孟良柱说:“组长,装订好了吗?”

“马上就好。”孟良柱转过头对周小舟、小廖说:“你们两人装十七本,送给各个室,一定要交到主任手里。另外,要送一套给战术、技术与气动小组,黄总师、熊总师特意交代过,要请他们论证一下。另外装三十套,我们自己留着,准备开论证会。”

“没问题。”周小舟高兴地答道。

“张倩。”孟良柱紧接着交代她:“装上十八套,我们一起给所领导送去,剩下的给资料室存档。”

“好的。”张倩感到格外高兴,她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一回。

“报告。”孟良柱在熊志丹办公室的门口,大声喊道。

张倩捧着图册,跟在他后面。

“是良柱这小子吧,进来。”办公室里,传来熊志丹爽朗的声音。

“是我。”孟良柱回答后,与张倩一前一后走进来。孟良柱从张倩的手上取下一本,双手恭恭敬敬地呈给熊志丹。

“这么快就晒出来啦?”熊志丹破天荒的从座位上站起来,惊奇地问道。

“晒出来了,请你指正。”孟良柱虽然与他熟,但在这种场合,还是庄重一点好。

“放着吧。”自从孟良柱拿出了初步设计,他和黄总师不仅自己动手修改,还多次召开总师会、主任办公会,集体商量,除了没有亲自计算、画图,其它能够做的都做了,对新歼的概念设计,早已烂熟于胸,自然也就用不着再看了。他接着褒奖起了孟良柱:“我没有看错,你小子有出息了。”

张倩站在那里,听到老总都在赞扬他,心想,跟这样的人成亲,到不枉来人世走一遭。

“都是老师教导有方。”孟良柱把功归于熊志丹。

“好好好,还能进步!”熊志丹鼓励他。继而,看到张倩也站在那里,便说:“当然,这也不全是你的功劳,你们小组的全体同志,都作出了努力。”

“气动布局主要是组长拿出来的,我们不过是敲敲边鼓。”张倩谦虚的说道。

“搞一架飞机,是需要大家团结协作的,缺了哪一行都不行;你们都在型号设计中,成长进步起来了!”熊志丹勉励她。

张倩还是第一次听到老总夸奖她,心里格外受用。她喜上眉梢,“啪”的一个立正,举手敬礼:“谢谢老总的鼓励,我一定加倍努力。”

熊志丹摆了摆手,算是回答。接着问孟良柱:“黄总看了吗?”

“还没有来得及给他送去。”孟良柱回答。

“快去,快去,他昨天听到你们完工的消息,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好;他等着呢。”熊志丹催促他们。

“是!”孟良柱回答后,和张倩一起,向熊志丹敬礼。

熊志丹挥挥手,示意他们快去。

“来来来,快给我一本。”黄志千直接了当。他从孟良柱的手中接过图册,放在办公桌上,连忙翻开,迫不及待的看起来。

“最后定稿的性能指标是多少?”黄志千一边打开折叠的图纸,一边问。

孟良柱走过去,指着图纸说:“最大时速两千四百五十公里,最大升限两万米。”

“作战半径呢?”黄志千继续问道。

“九百公里。”孟良柱回答说。

“不简单,不简单啊,我们终于可以自己设计歼击机了!”黄志千在美英工作、学习的时间太久,深知祖国航空工业的落后,盼望自行设计歼击机,已经盼了很久了。

“我们一定会加倍努力,设计出我们自己的争气机!”孟良柱挺着胸膛,大声回答。

“如果上级评审立项,我会破格提升你为副总设计师!”黄志千高兴之际,说出了他的内心话。他这不是封官许愿,他回到祖国的愿景之一,就是想为祖国培养几个杰出的飞机设计总师。

啊!何等的荣耀,何等的辉煌!在“技术为王”的601所,年纪轻轻就成为副总设计师,不是天才是什么?张倩不再迟疑,她的心已经属于他了。

“黄总,什么时候评审?”孟良柱问道。

“宋良骥他们论证完就开,六院在催促我们上报。”黄志千告诉他。

宋良骥论证?那还不是走走过场而已。

现在,孟良柱已经不把他放在眼里了。

张倩听到黄总提起宋良骥,内心还是有点愧疚;但她认为,已经与他讲清楚了,是她的父母不同意,哪有什么办法?如果让在愧对战友与愧对父母之间选择,后者明显要重于前者。

是父母十月怀胎,给了我们的生命;是父母含辛茹苦,哺育我们成长;是父母的训斥、教诲,让我们学会做人。这一切,值得我们用生命去呵护,用灵魂去感恩。父母给与我们的太多太多,我们说什么也不能翅膀硬了,就可以对父母之命充耳不闻。

算了,这都是命!

熊志丹抓工作,不仅点子多,而且抓得还很实。他摒除一切杂务,在办公室认真看了一天孟良柱的气动设计,感觉还挺好,各项战术指标,都合乎二代机的要求,也符合我国重点防空的需要。但这推导出来的指标,究竟可靠不可靠?他心里还没有底。他要去战术、技术与气动小组,督促一下,让他们尽快展开工作,拿出一个科学的论证意见来。

第二天一上班,他就来到战术、技术与气动小组。当他快要走到小组办公室时,突然听到办公室里传来激烈的争论。

“谢平、尹僚冠,你们两人重点抓计算,把新歼的气动数据、推重比,认真计算一下。”宋良骥正在布置任务。

“要计算,你计算,我可没有这个闲工夫,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是谢平的声音。

“这怎么是为他人作嫁衣呢?!我们成立这个组,目的就是要论证新歼的可行性。”宋良骥在做说服工作。

“亏你还说得出口,放着技术尖子不当,非要成立这个鸟组,让小人得志,你就是把熊总搬来,我也不干!”谢平态度强硬。

“尹僚冠同志,我们俩来计算。”宋良骥开口竟称呼起了同志,他想用正规的工作方式,来压制尹僚冠的反弹。

可这一套不管用,他把脸一抹,六亲不认:“叫我同志也没有用,我可不愿意同那个抢人老婆的小人打交道。”

“这是任务!”宋良骥口气强硬。

“你就会捡软的捏。”尹僚冠抱怨。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