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三秋兰 > 第19章 后记

第19章 后记

人生几度秋凉——《三秋兰》后记

一 人物篇

初初动笔的时候,没想到会喜欢上他——

君君。

不知道是谁最先叫的,一叫就叫了一年多。

三百多个日子,一步步走来,他就仿佛真的存在一样,一路延续,一路前行,20余万字的同呼吸共命运……终于挥手道别,真的有几分伤感呢。(埋怨悲剧结局的大人们,擦擦,其实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从没为自己的哪本书弄成这样,写到赐毒酒的时候,打字的手就开始抖了,到后来写那封遗书,鼻泪管里终于有什么顺着流下……)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与他邂逅。

那个时候的我由于某些原因赋闲,于是就冒出写点东西的念头。最初的构思是打算借一个女子的故事来描摹自己在前年早些时候(大家猜到了吗?就是那个全国人心惶惶的时候)的某些经历,而男主角就定下了之惟。可是在想了一点之后,习惯男主带入写法的我又很自然的把兴趣都转到了研究男主性格形成上来:他是怎么会用这样的方式为人?爱人?于是,忽然很想写个短篇——《三秋兰》吧——三部,每部写一位“兰王”,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所爱的人。

而对孩子视角的偏爱渊源是很久以前,看《安娜与国王》,看到结尾的时候,听见一个成年男子的画外音(大意)“这是我最后一次看见老师与父王拥抱,他们就一直那样舞着舞着……虽然他们没能在一起,但我能感觉到他们是多么深爱着对方……”屏幕里却是一个少年清澈的目光。好象后来影片中随后就提到了这个少年的身份,说他后来成为了泰国最伟大的国王之一。

就因为这一句话,喜欢上了一部电影,也喜欢上了这个视角。

常常在想,世界广阔,我们渺小,一个人究竟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在看到这个视角的时候,忽然有了些希望。

于是,有了君君,有了“先生”。

初衷不过是想写个能温暖少年一生,却又因悲剧的宿命(汗,那时侯就定了悲剧了,难为我坚持到最后)而给少年的心留下痕迹的故事,短短的就好,从开头的平淡到最后的怦然。

但君君完全给了我一个意外,正如从那时开始的,生活接踵而至的意外,双双到来。

少年的君君只在文中偶尔一笔带过,也曾有梦,也曾天真:不然他不会溜出门去赶考,不会长跪丹墀,更不会金殿求情。那个时候的他,和很多的年轻人一样,相信着,这个世界如果去努力了,就至少有改变的可能。

有点像写《挽云歌》时的我,会写那样热血的东西,会觉得自己的手终究可以把握住什么,即使知道很难、很苦,知道代价可能比生命还巨大,但总还有所相信。

后来的君君,是文章开头之惟初见的先生:懒散、淡泊,但又保持着清醒,如我向往着的某种生活状态。那时侯的他,二十三岁,仍年轻。选择了逃避,选择了不理会——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不是因为相信着这样做仍能改变些什么?相信世界怎样不管,只做好自己的,保持内心的满足就可以真的满足,个人的态度虽不能改变世界,但至少还能守护自己的生活——即使这种方式是“沉默”。

看得清楚,但不说;想得明白,却不做。这样的境界,我自己是达不到的,不知道这么做的君君那时是否当真是幸福的。至少他常常这么对别人说。他以为自己把一颗心管得很好,一半用来爱兰,一半用来自我满足。直到小之成为他的学生。

小之是他和兰的介入者,他带来了亲情、政治、舆论……许多君君原本以为可以用一己沉默抗拒在外的东西。这个时候,他才不得不重新面对:亲情,他无法抗拒,他知道谁都需要爱与被爱,所以不论是为了兰,还是为了小之本身,或是他自己本性的善良柔软,他选择了接受和真心的爱护;政治,首先小之过继便必然隐含了这个问题,然后现实终于由此撕开了裂缝,一点点的渗透进他的生活——即使耳朵关得住,心也关不住——君君开始意识到了有关责任的问题。

一朵花,一片叶,即使再小的存在,都因存在而对周围负有责任。作为爱人,君对兰有责任,作为老师,他对小之也有责任。一次小之的被打刺穿了他所谓的沉静——其实是逃避,而一次“误抓”,则逼他完完全全走到了台前——怎么可能以为逃避和沉默就能平安过一生呢?只要是存在,就要接受现实的冲击,更何况还这样天理不容、这样铭心刻骨的爱着!

写到此处时,忽然意识到君君真的在笔下活了起来,也发觉《三秋兰》越发无底坑的架势。

那时应是三月吧,我自己又开始经历某些事情,除了三月内考了NN

门以外,更有很多无奈的心情。于是有那一场“春闱”——挣扎与坚持,明了与绝望,现实与理想——二十七岁的君君,成熟起来的书生人格。

但书生品格本身,在很多时候却又是不成熟的:他还是那样天真,天真的仍然坚持在使用“沉默”,当笑花在酷刑下还能绽放的时候,我看到洁净的光芒,也听到理想如同竹节在棍棒下断裂的声音。君君也是个普通人,所以从那时起,他开始不免绝望。但有时绝望也是种成长。这话是我自己鼓励自己的,后来发现当我和君君一起走出这个阶段的时候,我们的心态上都已有了很大的变化。

君君开始相信:相爱不过是一场陪伴,每个人归根结底都是独自来、独自去,其实谁也无法真正去改变谁的生活——“不思善,也不思恶,只管打坐。”——那个时候我自己也常对自己说这样的话。善恶难分,世界混沌,就什么都别做好了。所以当时的君君无论是对于春闱后的一系列结果,还是身中剧毒的事实,都选择了一味承受。

只管活着。

但君君显然要比我成长得快,笑,在一步步走下去的过程中,他很快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我自开善花,不论这世界如何看我,也不论这花将来是否能如愿结出善果。

他忠于自己的每一个选择:无论是以身为质、以汗青偕老,还是出逃、又返回,以及到最后的结局。怎样拿起、如何放下,他步步都能说无悔。他做出这样那样的选择,是本能,是应该,也是他认为的最好。所以我相信虽是悲剧,但他在做出那个选择的时候,心中很坦然,很平静。

举手无悔,已是人生至高境界了,他和我都不敢奢求太多——对世界也好,对自己也好。

归根结底,君君是个书生。他的骨子里有着善良、忠厚、高洁、悲悯,这些东西他无法摆脱,更还有悲观、自苦……在政治和权力面前,在希望和绝望面前,他的眼睛更多的是看到负面,看到承受,看到牺牲。这是君君的美好所在,是令人感动的地方,也是他本身的弱点。对于大多数事情,他的应对偏于消极。人生本就是一场看得到结局的挣扎,而在看到悲剧的时候,他和史上大多数飞蛾扑火的纯粹书生一样(如晁错、谭嗣同……)选择自己走向祭坛。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虽能力有限,性格所限,毕竟尚能有临终此一呐喊。

然对大多数如君君样,只不过在努力生活的常人来说,谁是贼?谁与诉?

所以于他,只能默默的,守护,盼望,承受,以及……牺牲。

而这,方是我心目中普通的却又唯一的君潋君兰卿!

对于小之,以后可能还有长篇大论分析他吧,这个时候,只想说他是另一个角度的我,如果能感受到那一点点成长的痛楚,就已经很成功了。

而于兰王,不想多说,只一句话:能得这样一场爱恋,此生足矣。可能和君比,他的形象偏弱,但若没有他,又哪来这一场惊世之恋呢?

二 考据篇

关于架空背景

轩龙王朝是我以前写BG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的,国姓慕容(不是鲜卑族那个,只是喜欢这个音,在本文中并未多提),南晋也是(可参看我的《箫醉流云》,而《三》中提到的某些景帝时期的纠葛便是由此延续迩来)这次仍然拿来使用,一是方便,二是有个野心,希望以后能用一个个故事将这个王朝的脉络当真梳理出来:《箫》是开国之初,《三》是鼎盛时期,至于灭亡,也想有时间写一写(构思中,想叫《唱晚》,呵呵,后话后话)。轩龙的建立有点像宋朝,灭南晋,御西羌,后来则像清朝的多一点,例如对于君家的处理,有点处理前明遗老遗少的味道;典章制度也多参照明清制度,也有部分参唐制,但很少,具体查阅的资料太多,不能一一列举。本人学识有限,没有太拘泥某朝考据,相信这也是架空的好处吧。

关于王朝疆域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