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九江
“死——死人。” 一个女人一边不停的呕吐,一边惊惶的解释着。
“死人也怕,真是——” 老赵莫名其妙,这一路上的死人还见得少了。
“不是。”那女人说道,手指着上游的方向:“那边山上有一条小溪流下来,我们几个看水很干净,就喝了几口,谁知道喝完后往上走几步,发现有两具尸体倒在溪水里,都长蛆了,太——太恶心了。所以,所以就——”方晓几人来到小溪边,只见溪水中半扑着两具尸体,一男一女,都穿着国军的军服,两个人紧紧的搂抱在一起,尸体腐烂已久,腐肉上长满了蛆虫。
“埋了吧。” 方晓沉默一时,叹息一声说。
大家拿起工兵锹,就近挖了个坑,打算将尸体埋葬。净空抬动尸首,忽然男人身上掉下一张纸条来,净空一愣,捡了起来,慢慢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他神色黯然,摇了摇头,把纸条递给了方晓。
方晓诧异的接过纸条,发现这是一封遗书,是那个女兵在最后的弥留之际写下的。
1936年,18岁的江西九江姑娘李招弟经做连长的姐夫介绍,认识了少尉排长周振华。二人一见钟情,在团长的主持下,李招弟穿着租来的婚纱,和周振华举行了婚礼。
随后李招弟怀孕了,淞沪会战爆发,为了和丈夫在一起,李招弟参加了部队,当了一名医务护理兵,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包扎和护理伤员。
淞沪大撤退,两人带着孩子随着部队转战,转移过程中遭遇了日军,夫妻俩带着襁褓中的儿子和几位官兵一起被日军俘虏。当天晚上周振华与其它几位男兵在内应的接应下,逃出了监狱。而李招弟则与另外一名女兵被分开关押在一起,无法逃脱。
日军为了威逼李招弟交代出部队的番号和去向,对她严刑拷打,李招弟宁死不屈。于是日军当着李招弟的面杀死了她襁褓中的孩子。
周振华对妻子一直不肯放弃,他们尾随日军,伺机营救,但根本没有机会,其他的弟兄们都绝望了,劝周振华放弃,周振华却始终不同意。他们七个散兵从南京附近一直追到池州,终于趁着日军疏忽的时候,救出了李招弟。但在躲避日军追捕之时,夫妻俩和兄弟们失散了。周振华又受了枪伤,伤口感染高烧不退,陷入了昏迷状态。
李招弟背着不醒人事的丈夫向后方奔逃,为了躲避日军,她不敢走大路,只能选择山地、沼泽和各种小路,结果迷路了,夫妻俩又累又饿,最后周振华还是没有挺过去,倒在了溪水之中。他们甚至不知道,顺着这条小溪,只需要再走不到一里多,就能够找到人家。周振华死了,李招弟万念俱灰,她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临死之前,李招弟用丈夫从战场缴获的钢笔和纸张写了一封遗书。希望有人能够看到,帮她带个消息去九江的家里,她还有一个老父亲和三个妹妹。如果不能,也许能帮忙给周振华家里带一个信息,周振华是长沙人,他是家中的独子,父母亲都在日夜等着他回家。
写完遗书,李招弟紧紧的抱住了丈夫,用一把刺刀刺进了自己的胸膛。
纸上的字迹非常潦草,笔力虚弱之极,显然当时的李招弟已经虚脱得连写字的力气都几乎没有了。
鲍德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中感叹,战争使得人们对“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但其实在战争中,民族主义并不是全部,爱情、家庭和亲友之情依然没有因为战争的残酷而稍减她的光辉,人性有时候反而会因战争的特殊环境更显现出她的伟大。
埋葬完夫妻俩人的尸体,随后方晓发布了一道命令:严禁任何人饮用生水,违者立刻驱逐出队伍。
队伍吃过午饭之后,继续上路。一行人在星子不作停留,直接向九江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