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车,可以理解为单人操作独轮车,车上面装置火箭发射装置。
128辆新型的偏厢车连接起来,能让车营“四方行俱如墙”,成为一个木质要塞。
除了128辆重车和216辆轻车之外,营级指挥官,还直接指挥四门霰弹火炮和四辆火箭车,从理念上,可以理解为当时的“近战多管速射炮”。
四门霰弹火炮,同样是佛郎机后膛子母铳装药模式,每个子铳单次装填2千克火药和300到500枚霰弹弹丸,每门霰弹炮的横向覆盖面在百米射程上为20丈也就是**米左右,四门火炮间隔20丈摆放,一轮齐射覆盖面就是256米。
每门火炮配备30个子铳的弹药。
在这种火力强度之下,如果蒙古人顶着火力还能够冲到距离战车只有一丈远时,奇兵队将于车下的活门冲出,与敌肉搏。
届时,奇兵队将排列为四行。
第一行军士手持双手刀,匍匐前进,利用手中的长刀去砍断敌方马腿;
第二行军士手持夹刀棒,击打被砍马腿而落马的敌军;
第三四行的军士手持长枪、镗钯,戳刺落马和还在马上的敌军。
奇兵队最远不许离开战车五步,并且如果力气用尽,则应迅速退回车内。在奇兵队进行肉搏之时,还有士兵依托偏厢车上的木质女墙来继续射击,来压制敌人和掩护己方。
可以看出,在战斗的时候,车营里的明军指挥系统是彼此错开、却又彼此配合的,这也符合戚继光一贯的用兵手法。
(四)
隆庆二年(1568年)六月,蓟镇总督谭纶和蓟镇总兵戚继光的方案得到批准,大明户部拨款四万六千两制造战车和火器,到隆庆六年,蓟镇十二路共建起十二个战车营。
车营解决了明军只凭险固守不敢出战的问题,从机械性的防御变为进攻性防御。
在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的十多年中,虽然小规模骚扰时常发生,但是并未发生过像辽东那种动辄数万蒙古骑兵大举入侵的情况。
也就是说,12个戚家军战车营,实际上并没有过大型作战案例。
盛赞者,认为这是“善战者无赫赫战功”。
诋毁者,认为“航母和航天纯属无意义的浪费,不如私有化,不如把钱分给老百姓。”
大明朝弹劾戚继光的折子内容五花八门,勾结张居正一起贪墨巨额军费是其中一项罪名,在北方只练兵不作战不如调他回广东的提议更是很多人赞成。
距离蓟镇最近的辽东,并未见到过配备战车部队的记录,而且大明军队除了蓟镇这12个战车营之外,也没有进行过列装和配备。
(五)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戚继光病逝。
此前两年戚大帅已经连续遭到弹劾,先从蓟镇调到广东,随后又被撤职。
“戚家军战车作战体系”,此后基本未得到应有的维护,更不用说升级。
1618年,辽东,沈阳城外,戚家军按照前辈军事家戚继光留下的军事操典,指挥士兵迅速摆开明军著名的车阵。
那些车辆和炮龄已经30多年的装备,还有许多已经年逾五旬的戚家军老兵们,矗立在浑河南岸的血色残阳里。
努尔哈赤后金军部队,首次使用了他们的,战车部队。
后金军战车有三种,主力车型长宽高与戚家军经典战车相差不多,但重型主战战车采用四轮,这样才能承载住正面厚度达到25。6公分的松木装甲重量。
轻型双轮战车的正面装甲,也达到了16到19。2公分。
近1000辆轻重战车组成的戚家军战车部队,和战车构筑木质要塞后面的戚家军战士们,他们英勇的血肉之躯,无法摧毁更厚重的装甲,无法抵御更加密集的火力。
批判的武器干不过武器的批判,不管怎么精心构思策划的战术,最终落实成为胜利的,还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