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天真的本能就是笑和哭,由于习于奸诈,此本能就变了质也走了样。哭和笑,都有真和假,真哭或假哭,充其量不外发泄内心的郁闷或博人同情,但笑却不同了,除天真之大笑、微笑表露喜悦外,做作出来的狂笑、浪笑、狞笑、奸笑、冷笑、谄笑、暗笑、傻笑和媚笑等,都是有企图的,不是落人之面,谋人之财,就是害人之命。
所以大唐诗人白居易有所感而吟道:‘海底鱼兮天上鸟,高可射兮深可钓,惟有人心看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笑中有刀潜杀人,阴阳神变皆可测,不测人间笑是嗔。’更有‘人间妖艳美女可杀人于含笑之间’一说。可想而知,人间的笑是多么的复杂神秘,多么的深不可测。因为哭的形象是丑恶的,笑是美丽的,人以厌丑而爱美丽,所以上哭的当少,上笑的当多。即是说,哭声不会淹没英雄,笑声可以埋葬豪杰。
但有的时候,哭声亦可淹没英雄,只是为数不多而已。以笑为进取武器,变即‘笑脸攻势’,使用时要自然,要笑得其时,笑得其道。象褒姒那样,因笑不得其时,会搞出‘峰(烽)火戏诸侯而不听使唤’,萧夫人笑非其道,招来诸侯围攻,身亡国灭。而相反的杨贵妃会‘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些不过是女人笑的效果,若用在见血见泪的斗争场面之上的笑,不限于女人,也不一定要笑。总之表面上是装出谦恭敦厚、和蔼可亲,以假诚恳争取真诚恳,以假同情换取真同情,使对方于不知不觉间堕吾术中。不难想象,此中有‘阳奉阴违’、‘扮猪吃虎’之意。
政治家有一信条叫做‘以柔克刚’,要捉苍蝇,用一粒糖胜过喷杀虫水。俗语有云‘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相聚何时休?’其解释就是越爱越恨,越亲越仇,所以变(便)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之戒。为什么越亲越仇,亲家往往变冤家呢?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利害冲突。在有所利用时则巴结迎风,呼爹叫娘,一旦时移势易,首先要斗的就是最亲密的之人。历史上汉初的吕雉对戚夫人,唐朝的武才人对王皇后,初期何其亲匿孝顺,后来又如何之冷酷无情,正所谓‘当时相倚何重,后来相逼何酷’。吕雉、武则天之所以夺权成功,在于笑里藏刀,戚夫人、王皇后之所以失败,在于笑里无刀。
刘邦和项羽,乃是结义兄弟,为了争权夺势,结义变成结怨,刘邦会用笑里藏刀的手段,故能逃过鸿门宴厄运,项羽不知用此手段,难免自刎于乌江。
由于口蜜腹剑、阳奉阴违之人太多,所以饱经世故的,最提防的是见面笑笑嘻嘻,握手亲亲热热之人。昔日唐明皇身边的奸相李林甫口蜜腹剑排除异己,以及楚怀王的爱姬郑袖计除魏美人,无不是善用了‘笑里藏刀’之计。所以贤人、善人一定戒备小人、恶人的两面三刀!切记!切记!”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这辞意是:当战局发展必然有所损失时,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胜利。
‘李代桃僵’这句话,系根据乐府的‘鸡鸣篇’而来,原诗是‘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本身相代,兄弟还相忘。’后来用这句话来作比喻,即以此代彼之意,浅白的说就是:甲闯了祸,由乙去受罪做替死鬼。它与‘偷梁换柱’、‘偷天换日’‘偷梁换柱’以及‘移花接木’是有绝然区别的,切不可将它们混淆不清。说这代罪替死,闯祸的都是大有苗头的人,代罪的自然是他的信徒了,起码是对他有所仰望者。
在社会上,有许多作奸犯科的头子是雇有替身的,即是高价请人主持犯罪卖买,自己躲在幕后操纵,无事时,薪金照付;遇事则由替身出面,或罚款,或坐牢,甚至上刑场,也可以量钱搅掂,叫他死而无怨。看来,‘闯祸者’与‘代罪人’之间,心存有一种特殊关系。人都是爱惜自己的,谁肯白白牺牲利益去成全别人?何况拿生命去阴阳界的国际玩笑?
古人重义,今人重财,亦有为爱情而以身替死的,可算是别开生面的一种新公式。远在春秋时代,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哭谏不成,急兄难子寿赴义;李代桃僵,换婴孩赵氏存孤。这两件事都是代罪替死的典范,可谓是可歌可泣、死而后已!但也有以此为计而逃脱法网的大奸大恶之人,可谓是逍遥法外的漏网之鱼!”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这辞意是说:出现微小的漏洞,也必须及时利用;发现微小的利益,也要力争获得。变敌方小的疏忽为我方小的胜利。
‘顺手牵羊’这一成语,是说当在行路的时候,忽见路边有一只羊,顺手把它牵回家具(据)为己有的意思!这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如俗话所说的‘自动送上,却之不恭’和‘因利乘便,冷手执个热馒头’一样。世上的事是千变万化的,有时却非常微妙,往往在无意之中得到想不到的便宜货,也有因形势所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表面看来,这巧遇似属幸运,但实际上却是‘狗上瓦坑有条路’,‘顺手牵羊’所以成为谋人之计,自然不会是‘苟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那么清高,而是损人利己!
人是没有不贪便宜的,大人物大贪,小人物小贪;贪,就是生活的追求。所谓‘不贪不谋者’,那是遇不到心上的目的物时所说的漂亮话,是一种‘酸葡萄’思想。拿陶渊明来说,他高唱‘富贵非我愿’的同时,却无意中透露出那是由于‘帝乡不可期’,如果帝乡可期呢,他未必那样清高,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故里,‘坐车’或‘棹艇’去耕田吧。
其实,说穿了,‘顺手牵羊’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想充实自己的生活思想,其方式是和平攫取,比趁火打劫稍为好一点、稍为高明一些!毕竟‘和平攫取’的机会不常有,想创造机会的英雄人物也不会寄希望于和平,所谓‘不打不劫,不英不雄,不富不贵。’可知贪婪是人类天性,打劫乃英雄行径,不管是明贪暗贪,暗劫明劫,方法不同,其把别人利益据为己有的计谋则一。
如果把‘顺手牵羊’这一计看作是和平策略,或认为是‘富贵逼人来’的幸运,将是大错特错,世上只有碰彩的赌博,绝没有无主的肥羊蹲在路边等人去牵,何况英雄事业是靠自己去创起,而非凭空洞渺茫的天数或命运,意外的收获不外是在‘混战、遭遇战、乌龙战’中的一场偶然胜仗罢了。即是说,在击溃了主要敌人的时候,挟战胜余威,乘机再去消灭次要的敌人,或者在狩猎时打不到猛虎,捉只猴子回来邀功。
‘顺手牵羊’的运用很广,民间最普通,官场最突出,这是环境不同的缘故,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人偷牛,被拿到官府里,控他偷牛罪,他却对县官狡辩说:‘我哪里是偷牛?不过路上有一根绳子,顺便拾回家去,而牛自动跟上来罢了!’这虽属笑话,可算是人间百态里‘顺手牵牛’的一个绝好例证。至于这‘顺手牵羊’的例证,春秋时‘崔杼计除齐庄公’以及‘楚王抢夺息夫人’的事件,还不是因为女人而争风吃醋、顺手牵羊么?”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有怀疑就要侦察确实,待情况完全掌握了再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条件。
‘打草惊蛇’和‘无中生有’的意义不同。‘无中生有’是凭空制造谣言或事件:‘打草惊蛇’是本来就有这件事,大家不注意冷落了,而特别使之突出,骇人听闻,制造混乱局面,使之闻风丧胆,进一步达到‘趁火打劫’的目的,这和‘无中生有’的目的是相同的,这就是‘惟恐天下不乱’思想,是指未占到便宜的‘英雄’行径。国为天下太平,英雄无用武之地,天下乱,社会秩序就会动摇,正所谓‘中原逐鹿’之秋,就是‘敬惜字纸’的人也会‘投笔揭竿’呢,何况好乱成性之人?盖此乃乘机浑水摸鱼的好机会也。
三国时,诸葛亮曾略施此等小计,就使得‘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战国时,司马熹妙计立阴姬为中山王皇后的事件,真个令人拍手叫绝,可赛比张仪利用‘无中生有’之计戏弄楚怀王及其郑袖、南后两位爱妃的事件。但司马熹却是运用‘打草惊蛇’之计而纵横捭阖、稳固自己的。”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惜;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凡有作为的,难以驾御(驭)和控制的,不可以利用;凡没有作为的,往往要依附别人以强立,这就会来求助于我。利用没有作为的并顺势控制它,这不是我受别人支配,而是我支配别人。
‘借尸还魂’这句话,系根据神话传说而来。据说八仙中有一位铁拐李,本是个翩翩少年,博学强记,姓李名玄,因好幻想,醉心为仙,拜太上老君为师,学得了一套长生不老术。一日,他嘱咐徒弟说:‘我立即要神离躯壳,跟师父魂游太空去,你好好守住,不要离开半步,守到第七天。如果我魂还款还的话,那是我已成仙去了,才可将□□焚化!’说完,静坐神游去了。徒弟守住尸体,加意防护,日夜不懈。守到第六日,忽然他的家人匆匆赶来,促他回家,说他的母亲病得很重,危在旦夕,务要赶回家见最后一面。徒弟听见,大哭起来,说:‘母病危急,师魂款还,如我回去,谁守师尸;不回家,母难瞑目。’家人力劝他,说师徒之义怎及父母之情?况人死六天,脏腑已腐,哪有还魂之理?于是合手将李玄的尸骸焚化,赶回家去了。第七日,李玄的魂归来了,却没有尸首可投,变成一个无主孤魂,日夜向空号叫,忽见路边有一具乞丐的死尸,猛然想起太上老君临别时说过的话:‘辟谷不辟谷,车轻路亦熟,欲得旧形骸,正逢新面目’便长叹一声:‘罢了!既然劫数难逃,大限已定,也不能相强了。慌不择路,魂正无依,不如将错就错吧!’乃附丐尸而起,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露肚跛脚,要靠拐杖走路的人。魂是李玄的,形是乞丐的,所以叫做‘借尸还魂’。这句话的涵义是自己在失败之后,要凭借或利用某种力量,作东山再起的意思。凭借新力量是‘借尸’,东山再起就是‘还魂’。
这种现象,商场上很常见。其用在军事、政治上的,东周列国的时代,更见多采多姿,那时的道义风气很盛,所谓扶弱国、继绝世的壮举,比比皆是:如宋襄公平齐乱,立世子昭为君;秦穆公扶立重耳,申包胥哭师秦庭。这是荦荦大者的。自秦朝以后,道义的施与已变成了利害借贷,刘备强借荆州还魂,搞到亲戚翻面,兵戎相见;更有借了赖着不还之事。
由此可见,‘尸’是不会白借也不可以乱借的,谨防‘僵尸入屋’,搞得自己家宅不宁,世上不少乘人之危而趁火打劫的。所谓‘呼蛇容易遣蛇难’以及‘引狼入室’都是应该引以为戒的。行使这‘借尸还魂’这一计,一定要慎重考虑。象‘田子春计弄吕后,齐王刘泽反山东’是一个漂亮的例证;但‘刘璋借力拒张鲁,刘备乘机而入’就是一个‘借尸难返’的佐证,直逼得刘璋国破家亡。”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这辞意是说:等待自然条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它,用人为的假象去诱骗它。向前进攻有危险,那就想办法让敌人返过来攻我。
‘调虎离山’有两种解释:一是引老虎离开深山,赶落平阳,然后将他(它)射杀;二是把老虎赶跑了,再去慢慢收拾山上那些平日恃虎横行霸道的狐狸。施诸人身的即是:把主要的危险人物引出了他那根深蒂(地)固的地盘,使他丧失了反抗的凭借,慢慢整隶他;或把他身边的危险人物弄走,削弱他的实力,然后逐步将他收拾。
韩非子所说:‘夫虎之所以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这正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这策略用在争权上最多,可以说自古已然,于今为烈,一代胜一代,一浪高一浪,越来越见神化。争权是夺利的手段,夺利才是争权的目的,从没有不为利而去争权的傻瓜,也未见的没有权力维护的‘利’会长久,要施展自己的抱负,非把权力抓到手不行!如果没有权力可施,威仪可摆,纵使胸藏甲兵,亦无用武之地,气冲牛斗,怎有可吐之日?
姜太公有权在握,就能斩将封神,无权则是一名盐贩子,慎到有云:‘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世上几多凡夫俗子,有权而鸡毛变令箭,无数英雄豪杰,失意而宝剑作屠刀!因此人人以权力是争,事事以利害较量,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倾轧,搅到人人是虎,人人是猎夫。
‘调虎离山’是打虎的计策之一,目的在削弱对方的抵抗力,减少自己的危险而已。历史上行使‘调虎离山’之计的,最出色的莫如陈平,他给刘邦出的六大奇计中,都是‘调虎离山’法。那六计是:一、行金反间,离楚霸王的重臣钟离昧等,削弱其力量;二、以恶草具进楚使,气走范增,孤立楚霸王;三、夜出女子二千人,解了刘邦的荥阳之围;四、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利用他去打江山;五、叫刘邦伪游云梦,擒拿韩信;六、解匈奴王冒顿的白登之围,救回刘邦之命。其手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利用此计除奸铲恶的,早在周朝,也有两件事较为有名,那就是:郑庄公装聋作哑擒太叔;石蜡设计除暴君斩逆子。这就是历史血色的鉴证。”
第十六计 欲擒姑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俘,光。
“这辞意是说:逼得敌人无路可走,它就会反扑,让它逃跑则可以减削敌人的气势。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血。按照《易经·需》卦的原理,待敌人心理上完全失败而信服我,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
欲擒姑纵,也有说成是欲擒故纵、欲擒先纵。它的解释,文雅点是‘欲抑之,必先张之;欲擒之,必先纵之’;粗俗的话就是‘养肥了猪猡再开刀’。其意义是:凡想控制别人的,在形势许可时,必选使满足其欲望,骄其志气,培养其矛盾,加速其灭亡。套句政治术语就是‘以退为进,欲抑先与。’所以,它和欲取姑予、欲急姑缓近意。行使此计的,其人必有远大眼光,过人的耐性,那些斤斤计较、点点见利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提起‘欲擒先纵’,很多人自然会想到‘诸葛亮擒南王孟获’的故事。诸葛亮七战七胜,将孟获七擒七纵,最终收服了南王孟获,可谓是平定了南天。然而,以诸葛亮之聪明,对付一个有勇无谋的孟获倒可以;以当时蜀汉军事的绝对优势,对付乌合之众的蛮兵也不成问题。但拿来对付文武兼备的周瑜行不行?更不必说是碰到老奸巨滑、甘露雌伏而肯穿女人衫的司马懿了。
所以说,运用‘欲擒先纵’之计要特别注意,要有选择对象地应用。否则,在一个尖锐复杂的战斗场面,手到擒来而又顺手放走,那不正等于放龙归海、纵虎归山?其危险性必将自食其果。
项羽在鸿门宴会放走刘邦,后来却被刘邦逼死乌江!这姓刘的太不够哥们义气了!这正是历史昭昭、鲜血淋淋的故事。
其实,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无非也是诸葛亮施行的这条‘欲擒先纵’之计。当诸葛亮隐居南阳,静观局势发展,待主而事的时候,已经发展到几乎没有哪一个军事集团能有处容得自己做幕僚长的机会,不得不搭上那位正在走投无路而又稍有点王孙气味的刘备了。同时他也看出刘备这条漏网之‘鱼’,到处寻‘水’,而自己的‘水’确也相当,于是来了一个‘欲擒先纵’计,布置好一个局面,先由老友徐庶出面‘走马荐诸葛’,跟着是‘水镜先生论名士’,明为把那位漂泊无依的刘备引上卧龙岗去,再次来全区总动员。吩咐岗内的樵夫牧子、亲友等,当面或背后吹嘘他如何了不得,怎样高风亮洁、清高无尚,经过一连串吹捧之后,果然把刘备的求贤之心牢牢抓住,然后演出一幕‘三顾三请’的鬼把戏,才‘勉强下山’。这就是诸葛亮对刘备的擒拿术,也不外是‘待价而沽,吊起来卖’的手法,实际上就是高价拍卖。
而刘备在征吴失利,被陆逊逼追得亡魂丧胆、羞愤病倒于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其所运用于诸葛亮的擒拿术更为犀利。他先以眼泪攻势,自悔不听丞相的劝告,自取其败,如今悔恨成病,死在旦夕,悔恨嗣子阿斗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这一招,果然打动了诸葛亮的心。随后,刘备又握着诸葛亮的手对他说,丞相的才能胜过曹丕、孙权的万倍,必能□□定国,终成大事,如果阿斗可辅则辅,否则你自可代替他立为汉帝。这一说不要紧,诸葛亮更是忠心耿耿、死而后已。他和部属们都‘感先帝隆遇之恩’,永不稍存夺位之心,一直维持到阿斗投降曹丕‘乐不思蜀’为止。
远在周末的‘郑武公巧计灭胡邦’以及汉初的‘匈奴王冒顿智威东胡国’,都是‘欲擒先纵’之计的妙用,终将对手杀个片甲不留。由此可见,行使此计必须有过人的忍耐力,不惜牺牲的决心,表面上做得干脆利落,骨子里却要磨刀霍霍!”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
“这辞意思是说:用极类似的东西去迷惑敌人,使敌人懵懂上当。
诗经有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瑶琼,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是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的情感表达,并无恶意存在。若施诸于利害相争的计策上,却恰恰相反,这句话应改为‘投彼以木瓜,定要报我以瑶琼,不报,取之,文取不得,武夺之。’这就是‘抛砖引玉’的最实际解释,其手段是钓鱼方式,目的在于以小易大。人都是自私的,英雄又是自私中最自利的人物。他们说的最慷慨,做的最小器;嘴边最漂亮,心里最肮脏。他们时时刻刻计较个人利害得失,打着如意小算盘,经常施小恩小惠,博取同情,其企图无非借此攫取更大利益;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脸孔,实际是猫哭耗子的假慈悲。
‘抛砖’,就是利用人类贪小便宜的弱点,先给予一点甜头,诱人上当,慢慢地把‘玉’引过来。好比钓大鱼一样,牺牲一条蚯蚓,钓上一条大鲤鱼。表面看来,的确是‘钓者负鱼,鱼无负于钓’;实际上说假如钓者不负鱼,那宴席上何来红烧或清蒸鲤鱼的美肴罗列眼前?换句话说,自古以来,哪个英雄不辜负人民?哪个豪杰不是把人民的血泪制成山珍海味、坐地分肥?不管是道貌岸然,浅尝细嚼;或是用白布蒙着青面燎牙,抿嘴偷笑,这筵席从夏禹的嫡子长孙一直摆到现在,几千年来,无一不是以百姓为鱼肉,民脂为酱油。其中以曹操说得最坦率直爽,他说‘宁我负人,莫人负我’。这是一个很好的暗示和说明,英雄毕竟是英雄,所见莫不如此,所为也脱不了这个负我的范围。此计使用范围最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小施小效,大施大效。用之于民间,可以金钱换美女;用之于官场,一张银票可以弄得一个爵位;商家用之可以财源滚滚;政治家用之,以一句美丽的谎言,可以骗得群众的拥护;军事家用二千两黄金或是五千两银子就能买到敌军的一个要塞司令官倒伐!这些无不是钱惹的祸!无不是‘抛砖引玉’之计的绝世真功!
汉初高祖刘邦初定天下之际,内忧不已,外患频频;匈奴犯边,防不胜防,尤其受过冒顿的‘白登之围’之后,更加忧虑,便召关内侯刘敬商议边防。结果,刘敬运用‘李代桃僵’和‘抛砖引玉’之计劝高祖选一位宫中美女冒充公主远嫁匈奴王冒顿予以和亲,化敌为友;汉番代代联姻,世世相好,和平共处了几百年,直至王昭君下稼(嫁)匈奴之后,还继续下去。这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由此可知,‘抛砖引玉’这一计,在于啃吃小亏,所谓‘小亏不吃,大亏随来’,终必因小失大。不过说到战国时‘魏将芒卯摆计愚赵王’根本连一块砖都不用投,凭几句话就骗到了‘玉’,可说是已把这一计策运用得出神化境之地。再说到唐太宗时的御史萧翼智赚辩才老和尚的‘兰亭贴’的故事,更滑稽天下,气死辩才,萧翼升级。唐太宗高兴之余,还赏赐了辩才财帛,加建三级宝塔。但这又有何用?辩才失去‘兰亭贴’这一宝迹,打击太大,忧郁成病,年余便归向西方净土。值当得么?钱财宝物不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么?然而,唐太宗死时,兰亭贴做了陪葬品长埋地下。从此,兰亭贴真迹永不在人间。如果掘开这老李的墓,也许真迹就会再现于世!”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这段辞意是: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它的首领,就可以瓦解它的整体力量。好比龙出大海到陆地作战,面临绝境一样。
‘擒贼擒王’这句话,出自杜甫诗: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意思是说:如果用在做事方面的,须扼要的从根本上去下功夫;但用在勾心斗角的计策上,则说是在决斗的时候,要把攻击重心对付敌方首领或其指挥部,只要能把其首脑人击倒,就会使其组织变成群龙无首,乱了步伐,象倒泻箩蟹。所谓首领,是指握有实际大权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人物,没有这种条件的,不管他的地位多高也没有用。象三国时那位昏庸透顶只知喝玩女人的后主刘阿斗,要来有什么用?弄到手反要蚀米饭钱,增加负担,杀了他却好了西蜀!反不如他属下的诸葛亮,身系国家安危,一直成为敌国的妒忌对象。
俗话说的‘打蛇打七寸’,是说在打蛇的时候要朝它的要害处下手,一棒致它死命,如不击中其要害,则蛇会随棍而上,必致反噬一口。首领,是一个组织的团结核心,是集体行动中的一个枢纽,能‘擒王’,即可捣乱其组织,破坏其活动系统,起码会使得它的内部发生变化。‘擒王’的方法很多,千变万化,不管是力取或智算,在‘求达目的’的原则之下,自然是‘不择手段’,既可以劫持,象春秋时的华元登子反之床,三国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可以诱迫,如纣王幽囚周王于姜里。这都是计策的灵活运用,教条不得,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自不同’。
总之,目标在于‘擒王’,千方百计都志在必得,不管玩什么花样,经过什么过程。‘擒王’可说是个原则,要怎样去‘擒’,就得连用别计,用‘瞒天过海’、‘调虎离山’、‘抛砖引玉’或‘美人计’等都可以,总之是因人而施,观势而行。对待一个为‘王’的英雄人物,炸弹与绣球同样有效,虚荣和利禄都一样重要,尤其是‘肉弹’比‘炮弹’更具威力,摆‘枕头八卦阵’胜于‘龙门金锁阵’,所谓‘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确是经验之谈。如范蠡要擒吴王夫差,利用西施去迷惑他;李园要夺楚春申君的权位,唆使妹妹李嫣去做妾侍。这都是一种间接性的软性擒拿术,其作用在于擒思想,目的使之沉糜腐化,用在政治上居多,在军事上的‘擒王’,却非硬功夫不可。说到战国时魏文侯的邺都令西门豹严惩恶乡绅和老巫婆的故事,的确是‘擒贼擒王’的好例证,以致巫风邪说被绝,兴建水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这辞意是说:两军对垒,不直接抗击它的锋芒,而是削弱它的气势,从根本上减削它的战斗力,用以柔克刚的办法制服它。
‘釜底抽薪’这句话,系根据北齐时那位撰著魏书的‘北朝三才子’魏牧所写梁朝文里面的‘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而演绎出来的,用来比喻做一件事情应该从根本上解决的意思。‘釜底抽薪’和‘扬汤止沸’是同义语,意义却有区别。‘扬汤止沸’是在事发之后,想办法使之缓和,防止继续恶化,这是暂救一时的治标办法。‘釜底抽薪’指从锅底抽掉柴火,是预防事件爆发或爆发后寻求彻底整顿的一种手段,是一个治本的办法。用在斗争中,‘釜底抽薪’是一种‘兜底战术’。在互相对垒、剑拔弩张的时候,避免作正面的主力攻击,而从对方的幕后去下工夫,侧面暗算,扯其后腿,拆其后台,使它于不知不觉间变成一个泄气的皮球。‘兜底战术’的妙用,在于听之无声,视之无形,无穷如天地,艰知如阴阳,施用暗往明来、阴差阳遣的手段,使对方堕于术中而不觉。
孙子兵法所谓‘微乎微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令。’司令,就是指能够掌握敌人的生死如天上的司命神一样。即是说,在战斗中已掌握了主动,可以困惑敌人的意志,左右敌人的行动,这是一种放冷箭的攻击,配合一套造谣捣乱,滋事困扰,既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又可以一战而缴人之械,可谓高明之至。不管在情场、商场、战场或人生的政治舞台上,这‘釜底抽薪’实在是最狠毒的阴谋,大有大效,小有小效。在战场上,此计利用的最多。
战国时,燕昭王拜乐毅为将,兴兵复仇,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只有墨、莒城未下。乐毅想笼络民心,不逼之太甚,只把二城围困住。及至燕昭王薨,惠王即位。新王与乐毅素有矛盾,齐将田单见此情形,乃施‘釜底抽薪’之计,要把乐毅弄走。遂派人往燕国散布谣言,说‘乐毅能于六月间连下齐城,自立为齐王。’惠王听说,即阵前换帅,派骑劫去代替乐毅兵权,乐毅畏罪,逃到赵国去。骑劫一上任便尽改旧法,下令攻城,卒被田单几番用计,驱火牛大破燕军,杀了骑劫,尽复失地。
秦国的范睢也用此计大破赵国。秦王攻赵,赵将廉颇严阵固守,秦军不能越雷池一步。赵王不明廉颇战术,屡下令进攻,廉颇不听。秦相范睢见此机可乘,使间谍造谣,说‘秦是最怕赵括将军,廉颇实一庸才,怕死不出,早晚定被擒获。’赵王信以为真,乃使赵括代替廉颇,范睢知赵王中计,乃暗遣上将白起增兵,诱杀了赵括,坑杀赵国降卒二十万。
楚汉相争时,项羽对刘邦用过此计,却瞒不过张良,白费了一番心机。当在广武会战的时候,项羽想逼刘邦退兵,拿出刘邦父亲来,置于油锅前,对刘邦说:‘如不退兵,即将你父烹杀。’这时,如果刘邦心一软,可能罢兵归降,而项羽就可以坐稳王位,历史就要改写了!但张良早就教会了老刘,老刘反而笑起来说:‘我与你是结义兄弟,我的父亲亦即你的父亲,要怎样做我都无所谓,若要烹杀的话,最好分给我一杯羹。’这样一来,项羽简直就拿这个赖皮刘邦刘大侠没有办法,老刘脸皮厚得没法治。
三国时诸葛亮之所以出师未捷身先死,还不是后主刘禅中了司马懿此计,把诸葛亮在前线召回?
以上的实例是属于军事上的,属于政治上最出色的就是墨子的非攻术。战国时,公输般,即鲁班替楚王建造了一套新式武器,要去攻打宋国,墨子知道了消息,不远千里地去阻止他,在楚王面前,即席和公输般表演了九次的攻防演习、咬牙较战,卒至把好战分子吓阻住,才避免了一场残酷的战争。
还有,我们的圣人孔夫子竟也在这‘釜底抽薪’之计下栽了一交,要流亡国外过过流浪生活,可见仁义道德之化身,经不起六壬一扭,也从此证明,诡计的使用对象,最见效的还是那些道学先生。孔子就是这样的人。否则,齐景公为何能气走孔夫子?
还有一个最精彩的故事,以一个小偷而做出□□定国的伟业,无非也是用了这‘釜底抽薪’之计。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战国时,齐国出兵打楚国,楚国的令尹(发yin音,not yi一、伊)子发率兵抵御。交战三次,三次皆败,眼见就要挑白旗投降。用尽很多计谋都没有办法,齐军始终未受影响,反而声势愈强。子发正在无计可施、无路可行、愁眉苦脸的时候,有一位做小偷的求见统帅,说:‘我会偷盗,到此时候,愿去敌营试一试,相信会扭转局势未定’。子发无可奈何之际,姑且派他去活动一下。于是,这名小偷便摸摸偷偷地进入敌营,偷了齐将帐子交给子发,子发使人公开还给了齐将。第二晚,小偷又偷回齐将的枕头,又送还了。第三晚,小偷又偷到齐将头上的发插,子发复使人奉还。齐将不禁大惊了,心想这样下去,岂不成了连脑袋都会被偷去?于是急忙下令班师回朝,因此,楚国才转危为安。这真是超级国际笑话!精彩!精辟(屁)!”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这段辞意是说:乘敌人内部发生混乱,利用它力量虚弱而没有主见,使它顺从我,像人随天时而作息一样习惯、自然。”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这辞意是说:保存阵地的原形,造成还在原地防守的气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冒然进犯。在敌人迷惑不解时,隐蔽地转移主力。
‘金蝉脱壳’是一种比喻,是说寒蝉在蜕变时,本身臆离皮壳飞跑,只留下一个蝉蜕在枝头摇曳。施诸于谋略,即当在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设法伪装一个形象,瞒过对方的监视,自己暗地里脱身逃遁的意思。这是‘走为上计’的一种走的方式,是在危急存亡时的脱身之计,是死里逃生的行险侥幸,做得好就可脱离虎口,计不售,只可自认晦气。因在施用此计时,形势已万分危急,本身处于极端不利地位,拼不能,退不得,不能不行险侥幸,谋划脱出重围,再寻东山再起的机会。施计的时候,惟一的目的,只求本身安全,不管是自己保护自己,或牺牲别人掩护自己,可不必计较,仍要当机立断,把一切仁慈恻隐之心,押后再说,曹操已清楚说过‘宁我负人,莫人负我’,历史上的所谓英雄豪杰,有哪个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的?谁不是凭着别人的血泪起家的?所谓‘暴者不仁,慈者难将’,在互施冷箭的时候,哪个不想改低对方头颅?
兵书所说‘最后之胜利,决定于最后五分钟’,此话相当含蓄。要具体说明,就应改之为‘最后之胜利,决定于最后五分钟的残忍。’为将之道,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硬起心肠是主要条件,稍存慈心、妇人之仁必将失败。
‘金蝉脱壳’施计的范围很广泛,不管什么人,什么环境都可以使用。譬如一家老板要避债,叫一名助手坐镇应付,自己却游埠去了,这就是‘金蝉脱壳’;在谈判中,被人纠缠,故意遗下东西,托宣去洗手间,实行‘尿遁’走路,也是脱壳之计。刘邦在鸿门宴上得以脱身,不正是‘尿遁’而走的么?
历史上还有几个典型的例子,都是‘金蝉脱壳’之计的妙用。春秋时候的齐晋交战,齐军大败,将士仓皇(惶)逃遁,独撇下齐景公呆呆地坐在车上。惊惶失措之际,车夫田父见机行事,急忙叫景公把衣服和自己换了,他冒充齐王,给晋兵捉去了,而真齐王景公却化装绕道混出重围,回国去了。
汉高祖三年,即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困在荥阳的时候,内乏继粮,外无援兵,情势万分危急,眼看早晚被拎,谋臣陈平连忙摆计,叫相貌颇似刘邦的武将纪信,假扮刘邦诳楚,驱车出东门投降,等到项羽发觉这个假货色,真刘邦却领了文武官员,轻骑衔枚从西门逃之夭夭,得以遁走成皋。项羽怒,焚纪信。后人便在荥阳西南为纪信修墓立庙。说起这纪公庙,在郑州西北五十多里的纪公庙村,汉荥阳城西南300余米。纪公是指纪信,乃刘邦手下大将。但庙已不复保存,原址有唐代以后重修庙宇和赞颂纪信的碑刻三十余块。其中以唐武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书法家卢藏用撰(篆)文书写的石碑最为珍贵。
还有一个更精彩的,那就是陈平设计‘城头灯下摆木偶美人骗过匈奴王冒顿,解了刘邦的白登之围’。从这一例也可看出,战争的根源在于女人,或者说男女之间的一种欲望、一种吸引力,战争或是和平也经常利用女人!不然,哪有‘美人计’一说?又怎有所谓的‘和亲’一说?就是和亲了,男女之间的战争又间断过么?”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这辞意是说:对于弱小的敌人,要包围起来歼灭。零散小股敌人,虽然势单力薄,但行动自由,诡诈难防,因而不利于急追远赶。
‘关门捉贼’之计,这是最终目的,是强硬手段,切不可心慈手软而放贼出逃。这与‘开门揖盗’之计互为表里,须交相使用方能见效。如果光是开门引进敌人而不关门捉拿,等于白费心机,贻患无穷。项羽在鸿门宴上心慈手软放走了汉王刘邦,没有使用‘关门捉贼’,最终不是自食其果了么?所以,这两计用得恰到好处、开关并用,才是真正的‘请君入瓮’。”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这辞意是说:当军事目标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时,利于先攻取就近的敌人,不利于越过近敌去取远隔的敌国。对于远隔的敌人,虽然和我们有着对立的政治主张,也可以取得暂时的联合,以利于各个击破。
举个简单的例子,秦晋崤之战,正是违背了远交近攻这一军事原则,而招致了秦穆公出师不利。此战发生在鲁僖公三十二年冬,秦穆公扶立的晋文公重耳卒。秦穆公不听蹇叔之劝,劳师袭远,越晋地伐郑。结果晋国原轸怨言曰:‘秦不哀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遂发命,遽兴姜戎。夏,四月,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但这三帅后来又被晋文公之妻,即是秦穆公之女晋襄公之母文嬴言请救回秦国。
观此之败,正如秦军出师前蹇叔所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所以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所谓‘远交近攻,利从近取,害以远隔’,可知一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