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0二章 淞沪伤兵
曹丽莎看到李挺夫在拉队伍,也决定先留下来看看再说,她需要跟南京联络站联系上,这里没有电台,只好先寄一封信过去;她到镇上趁别人不注意,将一封信丢进了邮筒。
曹丽莎的信当晚就到了庐江情报小组的手里,经过特工的特殊处理,信里只有一张白纸,经过技术处理也没显示出任何字迹和图案;情报小组长向李挺夫作了汇报,李知道这是曹丽莎告诉其组织她的地址,知会组织派联络人来联系;如果这样破获密码的事就成了泡影。李挺夫马上将这一情况向情报部汇报,情报部答复会尽快给他们配一台电台。
“军火中间商”很快就联系上了,李挺夫和孙从娥跟军火中间商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双方谈妥军火价格和数量,最后,军火商说:“我们还有一部旧电台,你们是否要?如果要的话,我可以便宜一点卖给你们。”
又是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几乎是半买半送一同卖给了李挺夫;孙从娥支付了定金以后,次日就有一些武器送到了金牛镇。
李挺夫开始公开招兵买马,庐江当地民风强悍,现在又是抗日,很快就招收了500多人,当然,大汉军将一些已痊愈的伤兵和部分当地籍的军官混了进来。李挺夫收集到孙立人独创的“孙氏操典”,将大汉步兵操典揉进“孙氏操典”中,带领这500多人刻苦训练,等待机会。
李挺夫还“找关系”招了一名报务员,当然是大汉军校毕业的;这名报务员在平时就教孙从娥和曹丽莎发报。现在没有要联系的对象,报务员也就没什么事,平时主要是参加军事训练,发报机就放在孙从娥的房间外的小客厅里。
曹丽莎经常在训练之余去小客厅练习发报,不久,金牛镇情报小组就截获一来一往两份电报,电报内容较短;当晚,情报小组向李挺夫报告,李挺夫赶过来在电报背面注释:“请示电报;是否留在金牛镇、孙家或者是否继续原来的潜伏任务。”李挺夫将电报封在信封里,交情报人员速递给情报部密码破译处。
淞沪战场仍然在胶着,双方还不断地在正面战场增兵,战场上惨烈一片,国军士兵用肉身去填鬼子的炮火,往往一个连拉上去,一顿炮火就将这个连打残废了。不过也没有办法,淞沪战场地下水位高,土壤结构松软,没法大面积挖防炮坑道,要死守战线,只有拿人去填;再说国军将领战术能力差,很多将领还在沿革一战时的堑壕战,在很多地方让日军轻易突破一点就面临全线崩溃的局面,不得不又用士兵去反冲锋,堵突破口;这样伤亡就很大。进入十月以后,每天都要从淞沪前线运回大汉军医院近百名伤员,医院已经几次扩充病床位,但仍然不够;只好征用附近的民房作为伤员医疗场所。
到了十月下旬,在大汉情报系统,有银山、雪儿跟情报部的人每天处理全国各地送来的大量的情报,有很多是互相矛盾的,需要智慧来辨别真伪。战场准备主要有胡汉全全权处理,还有爹爹、二叔两位老将在协助。我反而像没事的人一样,没什么要我来决策;这天,我在办公室听基地的几位教授汇报军工生产情况,大汉军医总院的德籍院长海德打电话来。因大汉军中懂德语的高级将领只有我一个人,这位院长又不太懂汉语,每次有事总是打电话找我。我拿起话筒,用德语说:“上午好!海德院长。”
“**司令好!总医院已经给大汉军收集了大量的伤兵案例,怎么没见到大汉军派人来取,也没见到大汉军派人来勘查和了解,我不能理解!”海德的语气里明显有不满的情绪。
我听到他的话知道了原委,德国军人很注重对伤兵的伤情统计,或者说是伤情勘查,可以通过伤兵伤情的勘查判断敌人的攻击方法,就可以找办法避免伤亡或者针对敌人的攻击手段采取相应的对策;而在我国还没有这样的习惯,我们大汉虽然一直在研究国外的先进战术,对这些间接战术还是不够重视,德国人做事就是执着,从有伤兵进医院就开始勘查和统计。我连忙说:“海德院长,我马上带人过来。”
放下电话,我就跟几位教授打招呼,带着几个总部的参谋赶往宁国县城的总医院。到了总医院,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医院走廊都住有伤兵的景象,而是井井有条,医生、护士们紧张地进进出出,我快步来到海德的办公室,海德来不及跟我说话,安排几个医院的干部陪同去资料室,自己就进手术室了。同来的参谋跟医院的干部去了,我、胡竹跟两个警卫就走到了住院部,来到一间病房,看到两个伤员正在一起聊天,我就走了过去。
这间病房一共住了六名伤员,四位已经可以下地走动,另两位也可以做起来。两位交谈的伤员看到我走进,连忙举手敬礼;我示意他坐下,自己也坐在一个病床上,问:“你们都是从淞沪战场上下来的英雄?”
其中一位年纪稍大的说:“回长官的话,英雄不敢当,但我们都是在淞沪打鬼子负伤的。”
我笑着说:“那就是英雄!能站出来跟鬼子拼命的都是英雄!我看看你伤在哪里?”
“我是被鬼子炮火炸伤的,在后背上。现在基本好了。”
我对另外一位伤病说:“你呢?伤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