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防守的主方向,殿中众臣纷纷发言补充,这个说要提高士兵待遇,避免士兵被中国人诱降;那个说要出使大月氏,请求援军……补充意见一条条一道道地说出来,傍晚确定了最后的御敌方略。大宛国王阔科依土任命乌斯图库为最高统帅,率军20万布防塔拉斯河,大河西岸200公里范围内所有臣民百姓一律听其调度,不得有违。
当天晚上,一部分召集百姓的部队就率先出发,前往塔拉斯河召集沿岸百姓构筑岸防河堤,乌斯图库则派人在把首都及附近几个小城镇的能工巧匠都征召入军,准备到了塔拉斯河就地赶制投石车。还把放在贵山城城墙上的数百辆弩车搬了下来,准备一起带到塔拉斯河加固河防。
第二天早上,也就是中国纪年帝元11年元月8日,大宛国王阔科依土率领城中文武官员和众多居民为乌斯图库送行,乌斯图库率领早已聚集在首都四周的20万大军向东出发,前往塔拉斯河阻截中华帝国大军西进。
经过3天的行军,前锋部队赶到塔拉斯河西岸,加入岸防河堤的构筑当中去了。紧接着到来的乌斯图库大军则一边加紧新兵训练和防务分配,一边开始赶制投石车,并召集附近所有百姓帮忙制造简单的箭支,以备守河之用。
塔拉斯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途径疏勒、大宛流入匈奴的巴尔喀湖,是一条长达几千米的大河。途径大宛时河流全部穿梭在崇山峻岭中,形成一条条深邃的峡谷,山顶到河底有时候纵深高达几百米,只有在经过克姆拉库大沙漠西边的时候水势稍缓。于是大宛人就在大河西岸上下游分别建了两座城,一为吉尔斯堡,一为圣莫罗堡,作为东边抵抗疏勒国的边镇城市。
这两个城市显然装不下20万大军,就是装得下乌斯图库也不敢把军队全驻扎在城里,而不去河边布防。因此,这两座城市被乌斯图库当成后勤基地,用来堆放粮草和武器,制造箭支的百姓也驻扎在城里,避免华军远程弩箭的射杀。
至于乌斯图库的本军20万人,则在西边距河岸400多米的地方安营扎寨,如遇敌军渡河,则能以最快的时间赶到河边参与防守。安排好大军驻防,又把所有的工匠赶到河边,固定着地基赶制投石车。
不到5天时间,乌斯图库的防守大军已经安排就绪,投石车赶制了上百架,基本上保证每隔50米就有一辆投石车。已经筑造成型的岸防河堤在河边10来米处,没有水泥,乌斯图库就奢侈地用从中国进口的糯米熬糯米汁来代替,筑好的河堤为泥石混凝土,里面安插了无数的巨型木棒充当钢筋,避免倒塌。河堤高3米有余,厚达一米,像城墙似的打造了许多垛口,并在背面留了许多小小的防空洞,以躲避华军的弩箭射击。
这样一条堪称空前的防线在短短5天内构筑起来,还得多亏乌斯图库的多才多艺。当年前往中国留学,除了规定的学科课目,乌斯图库在洛阳大学的图书馆里自学了众多的课外知识,现在才能统筹规划,把优秀的人才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去,日夜赶工,在几十万百姓的帮助下建起了这一条令人叹服的岸防河堤。
看着这一条坚固的河堤,大宛士兵无不欢欣鼓舞,举手相庆。有这条河堤在,别说敌军能不能过河,就算过了河,上岸后没有一丝缓冲(10米的距离根本不算缓冲地带)就要攻打3米高的坚固堤墙,这个难度不是一般的高。能在保住自己性命的同时,保家卫国领取更多的军饷,大宛士兵都非常兴奋,现在就等中国人来渡河了。
张飞甩开沙漠古镇的蝎子,一路小心翼翼地前进,击杀了几批饥饿的野狼,在绿洲补充了淡水和食物,于帝元11年元月17日出了克姆拉库大沙漠,又赶了50多里路程,穿过一片沙漠边缘的森林,抵达大宛国塔拉斯河东岸。看着对面那条3米高、长达2.5公里的河堤和无数弩车、投石车,还有密密麻麻的几十万大军,张飞无言地退到距离河边200多米外的地方安营扎寨,等待赵云大军赶来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