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十一年三月初七,岁在丙辰,日正庚午。黄道偏南。主南事,有大吉。
永安帝临班坐朝,有臣出班奏曰:
“启吾皇,今圣上已二十有七,然中宫孤悬,皇嗣未决。臣等为国思量计,请圣上颁令天下,选天下良家女子入宫。
择其中贤良温淑、恭谨有礼、美姿容者,正三宫之贤主,七院之良嫔。绵延皇家后嗣,以固国本安泰。”
此人叭叭了半天,其实也就只有一个目的,即永安帝已经二十七岁,却还没有娶妃立后。不说往日的高门大户那些,就说庶民之间,十六七岁娶妻生子者已成俗礼。
二十七岁,孩子估计都已经很大很大了。更别说如永安帝这种皇家贵胄了。
自古豪门之家里,在男丁十一二岁之时,便会有年长的嬷嬷,挑选上那么一些在样貌上、德行上、年岁都上佳的女子,入后宅之中,教导男丁以人伦大礼。
而永安帝自幼及长,身边却无一女子侍驾,就连亲近一些的丫鬟都没有。更别说娶妻了。
就此事,曾在帝都间有流言,说其身体有隐疾,或者是为了争夺帝位,故意低调,不愿给世人一种贪欢邪魅的模样。从而为先帝所厌,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机会。
可是事情怪就怪在这里,永安帝自十六岁登基为皇帝,为天下至尊。到了这个时候,按照道理来讲,天下已经没有足够威胁他的人,纵使是在后宫流连一下也是无妨,毕竟永安帝平日里,也算是身体康健,正是龙虎旺盛的年岁。
可是这位永安帝呢,在这十一年里,却并无临幸任何女子,就连在其身旁侍候的宫女,也没有为他所喜悦者,更别说诞下任何的子嗣了。
百官唯恐贻误国事,这个帝王本就是百官考察堪定之后,才选上来的,当初隆庆帝骤然崩殂,连传位诏书都没有来得及留下。
若是真的永安帝没有后嗣的话,百官之中,当初选择之人的罪过可就大了,轻者罢官夺职。重者被朝廷上的敌人口诛笔伐,累及后世子孙,也是常有的。
故而,此番以尚书台左相安景荣为首,当时参与立储的约十四位在朝堂之中,担任重要职位的朝臣,一起恭请永安帝选妃入宫,绵延子嗣。
永安帝听罢众臣的奏班之后,心中并无别想,他也知道底下臣子的忠君之意,遂令执笔宦官上前,颁中旨曰:
“朕执鹰猎,为天下顾命,得登大位。
既先帝薨,朕正位间,勤政克俭,爱惜民意,无靡废之举,无伤民之行。天下得定,朕不敢贪天之功,自思亦无过也。
遂定今朝,颁旨意下,挑选天下良家女子,入宫候命,为朕堪举。与天下共荣焉!”
永安帝颁了中旨,底下再无百官奏对,旋即下令退班散朝。
中旨出了宫廷,便往尚书台而去,由尚书台勘验校对无误之后,发往内阁,由内阁审阅批示,再度发往内庭由执笔监首席盖上玉印。
此事乃是有关国本之事,故而并无六科给事中出面封驳圣意。
于三月十一日,诏书便往地方颁布而去。
诏书既下,最先便在帝都之间流传,不仅百官之中议论,就是百姓瓦舍之中,此事也是热点。
与此同时,百官之中,尚有那还未出阁女子的官员家里,纷纷嘱咐自家女儿,勤学诗书礼仪、琴棋书画诸类。
以期入宫为良人,被皇帝所喜,若是侥幸被皇帝临幸,并诞下子嗣的话,作为帝王外戚,虽说比不上汉唐之时,但也算自己门楣之间的一种幸事。
自五代、宋以来,帝王选妃,说是天下堪举,其实能够入宫,并为皇后、左右二宫贵妃,诸妃嫔之首的四妃者,一般都是出身勋贵、朝臣家庭,鲜有平门家庭出身的。
除非是那种在相貌上、礼仪举止等等,都出色的让人挑不出毛病的那种,或许能在选妃中脱颖而出,不然的话,平民女子想要在宫中出头,那是很难很难。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之后,此事的热议迅速在全天下蔓延,家中有未出阁女儿的,不管是官吏之后,还是平民之家,都对此事抱以极大的热情。
可是能经过层层选拔的,毕竟只有那么一些,尤其是那种平民、商贾、下九流之人,为了改变自己目前所处的阶级,成为那些仅有的人上人。
那是各种手段,皆是用尽,不过他们也是有自知之明,入宫那是不可能入宫的,不过能在此事上,让自家闺女进入府道台这一级别的选拔,那也是很好的了。
毕竟府道台的官吏,也算是在地方上的封疆大吏了不是,总比他们现有的身份强多了,能够嫁给他们为妻为妾,也是不错的。
大约四个多月以后,经乡、县、府、道、行台、与宗人府的六层选拔之后,大约三万多人规模的秀女,最终只剩下了三十六人。
而其中勋贵、朝臣家中的女子,占了大多数,大约有二十七人,平民之家出身的只有九人。
经宗人府勘验完毕之后,上禀到内庭储秀宫,经储秀宫执事再度删减之后,最终只剩下了七人。
分别是:
永乐侯张贵之女张燕燕、以及安亭侯郭守之之女郭姒、长兴侯魏冲之女魏漾、镇南将军左思明之女左蔚;
尚书台右相谭行思之女谭蓉、以及谏议大夫常玏之女常怡、九门提督盛辉之女盛陵容。
所谓一后、二贵、四妃,便会在这七人之中产生出来,至于谁为后、谁为贵、谁为妃,尚需永安帝亲自裁定,用朱笔勾勒出来,再由尚书台行文天下,举行册封典礼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