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姑华目露诧异:“为何想学兵法?”
食月说:“兵法之道,不仅可以用于战争,还可以用于朝政,我想学。”
然后她就看着先生左右踱步,眉间有些犹豫之色,似是在考虑什么,大约走了十个来回,她才听先生说道:“你先回去吧,我需要考虑一下。”
食月便回了书舍,大约过了两日,元姑华才唤人来叫她过去一趟。
待进了屋,她才发觉里面不止先生一人,还有一个面生的男人和几位师兄,其中就有寒生。
元姑华说:“兵法一课其实早就有了,只是不能呈于人前,所以这选课表上没有。”
她介绍其他几人:“这是教你兵法的启先生,这几位都是一同与你上课的师兄。”
食月视线一错,看着那个要教自己兵法的男人,男人四十多岁的模样,面带胡须,身高八尺,袍服底下的肌肉如拳头般一鼓一鼓的。食月敏感地察觉到此人身上有股犹如实质的铁血之气,她很快判断出对方一定上过战场,应该还是个将军。
但元姑华显然不会透露男人的真实身份,她继续同食月说:“另外,兵法课也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随时可能上课,也随时可能下课,两三个月不开课也是常有的事情。”
食月猜测是因为启先生的时间不确定,所以上课的时辰也不确定。
元姑华问她:“既是如此,你还想上兵法课吗?”
食月点了点头:“想。”
那启先生忽然笑了:“好小子!走,现在就随我上课去!”
男人蒲扇般的大掌拍了拍她的肩膀,落下时的力道却意外地轻柔。
食月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开始了她在蜀青书院的第一节兵法课,上课的地点不在书院内,而是在后山,这位启先生一点也不拘泥于形式,指着后山的山山水水就开始讲地形都有哪些,特点是什么,在行军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列举了一两个靠地形制胜的真实案例后,他又说起谋略的重要性,讲着讲着,忽然话锋一转:“去年十二月的桃花塞之战,想必你们也略有耳闻。”
听到这里,食月心口一跳,其他几人并没有注意到她的异样。
启先生继续说道:“先说说这两方阵营,战争开始时,东淮一方,君国君王派付仁带了三万精兵以出使的名义出使东淮,西淮一方,冕王室也以出使的名义派谢怀宁带两万精兵出使西淮。到了桃花塞这至关重要的一战,因西淮一方在谢怀宁的干涉下与揽月、赵国缔结了平淮联盟,故君国君王又另派大王子领二十万精兵前来支援东淮。”
“于是这场战争的关键就在于,平淮联盟能否在君国的二十万援军到之间,攻下桃花之塞这座易守难攻的城池。”
“在这里平淮联盟用了三道计策,第一条,在东淮民众和军队中散布有依据的谣言,动摇军心,也煽动民众将君国视为豺狼虎豹;第二条,收买东淮军队中一些有弱点的将领和侍人;第三条,出其不意,从意想不到的地方攻进桃花之塞。”
一个叫纪铮的少年问:“先生,当时是西淮胜了,您为何不讲西淮,要讲东淮这方?”
启先生叹了口气,说:“若不是后来前有刺客取了赵国王爷的首级,后有西淮王太子亲上城门鼓舞士气,几乎要被谣言、内乱和疲乏打成一盘散沙的西淮军民也不会拧成一股绳,顽固抵抗到君国的二十万援军到来。”
“再来说说付仁用的计策……”
食月是亲历桃花之塞一战的人,对当时的场面比其他人都要清楚深刻,经过这么一课,她模模糊糊地建立起了大局观的思维。
过了近十日,庆鸾一脸兴奋地跑来告诉食月:“师弟师弟,云师兄的新发明做好啦!叫你一起过去看看呢!”
食月连书册都忘了放下来,站起身就跟着庆鸾一块儿跑去造物堂看看发明了个什么新东西。
造物堂中,一身月兰衣袍的少年摆弄着一个半人高的圆形事物,眉飞色舞地讲解着他的新发明:“我管这叫‘水力筒车’,这个立轮可以自由转动,轮上这些是竹筒,我装了24个,若是立轮再大些,还能装更多。我的设想是将这个转轮装置安置在溪流上,下面一小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冲击后,这个转轮就会自行旋转不已。”
“然后轮周斜挂的这些竹筒,在没入水中时盛满溪水,随着立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竹筒内的水不会立时流洒出来,当转过半轮后,竹筒横躺在立轮的最高处,筒口呈下倾的位置,竹筒内的水倾斜而下,流入淌水槽,顺着槽道流入岸上农田。”
众人一听,顿时激动起来:“若真的可以不靠人力来灌溉,那岂不是可以扩大良田的面积?”
算学的先生拿起云寐画的图纸,一边看一边惊叹:“竟能有如此奇思妙想!”
食月提议:“何不拿去实地试试?有没有用一试便知。”
众人兴奋附议。
立刻就有几个学子自告奋勇,将那半人高的水力筒车扛起来,一路走到了湖边,架在溪流冲击下来的地方,云寐将其固定上。
众人屏住呼吸,看着那木质水轮在水流的冲击下,缓缓转动起来。
转过半轮,那竹筒中的水哗啦啦倾洒出来,注入淌水槽中。
“妙啊!!”
所有人都欢呼起来。
几个随行的先生脸上露出了喜色:“造福万民啊!”
因为云寐的水力筒车,蜀青书院热闹了一个下午。
到了晚间,食月去造物堂取自己落下来的书册,屋中没有人,暗得伸手不见五指,然她提着灯笼进去时,看到了一个黑影,那黑影正低着头,拿着云师兄熬夜画的图纸看。
她怔了一下,认出了来人。
“大师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