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益连连打自己的嘴巴:“都怪我说话太快了。”
说起彭铿,别人不知道,鲧父知道,八年前在渭河一带跟白狼犬戎军队对峙的时候,曾经见过陷入敌手的彭铿。
“彭铿那小子啥时候回来的?我怎么不知道啊?”
帝尧迷糊了:“你认识彭铿?”
鲧父简要叙述了一遍,众人对彭铿有了初步了解,帝系集团成员都想见一见吴回的三孙子。
“赶紧把彭铿叫过来给陛下做饭嘛。”
说话者不是别人,而且炎帝神农氏的第十五世孙、共工的玄孙、太岳、**长伯夷。
说起来伯夷那可是大名鼎鼎、鼎鼎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伯夷,姓姜,与商末孤竹君长子伯夷并非一人,尧舜时期当四岳官职,掌管诸侯事务。
伯夷曾担任颛顼帝的大祭司,第一代太岳,太岳即华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为山高接天,可通天神,华山在其眼中为第一高峰,故称之为太岳。
因为祭祀天神的缘故,产生了太岳这一官职,伯夷为第一任太岳;以后的太岳部落每迁一地,不忘崇拜山岳的传统,产生了四岳(以太岳部落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最高峰,后来演变成官职,由部落首领担任),伯夷的子孙分管四座神山的祭祀。
帝尧时伯夷辅政,掌管礼仪,为尧‘典三礼’、‘定五刑’,协助尧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
炎帝始至十五世孙,伯夷辅尧、舜、禹帝,掌四岳、典三礼、为秩宗;虞夏之际封号吕侯,为股肱心膂之重臣,受封于吕国(今山西吕梁),伯夷为吕氏开姓始祖,三十七世孙太公吕尚即姜子牙名气更大。
由于伯夷是颛顼帝亲自提拔的重臣,心系颛顼帝的后代出于对老前辈的感激,恨不得早点见到彭铿。
后稷:“彭铿在死囚牢哪!”
皋陶迷糊了:“没有经过公开审判,怎能随随便便把彭铿关进死囚牢?”
皋陶是何方神圣,敢质问帝尧、王后?
且听在下道来,
皋陶是一位贤臣,生于尧帝统治的时候,以正直闻名天下;皋陶是山西洪洞县皋陶村人,铁面无私、秉公执法、断案如神,是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司法鼻祖,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
皋陶的主要功绩是兴‘五教’、定‘五礼’、创‘五刑’、立‘九德’、亲‘九族’,坚持公正司法,刑教兼施,核心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邦之道,促进社会**,天下大治。
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五礼即‘吉、凶、宾、军、嘉’;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是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与联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军礼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成军之礼,嘉礼为‘饮食、男女’之礼。
五刑即‘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
九德即宽而栗(秉性宽弘而有原则)、柔而立(性情温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质朴而能尊贤)、乱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扰而毅(谦和而有主见)、直而温(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具大略而能务实)、刚而塞(**而不鲁莽)、强而义(刚强而不任性违理)。
‘九德’涵盖人的秉赋、气质、品德、才干等许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考察、选拔公职人员的标准。
‘九族’即部落联盟核心的亲属部落,部落联盟是一个松散组织,联盟的权威没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亲‘九族’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主张五刑处于辅助地位,对有过激行为或者犯罪的人先晓之以理,不听教化,再绳之以法;意在教育人们懂得并恪守法律,使人亲睦,互相谦让,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实现没有犯罪行为的**社会,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皋陶法律思想特点:一是德法结合,道德与法律结合、德治与法治结合;二是民本思想,强调重民、爱民、惠民,关注民生,听取民意;三是司法公正,公平公正是司法的终极目标;四是天人合一,提倡‘天秩有礼’、‘天命有德’、‘天讨有罪’,告诫人们要遵循天道,自然之理。
所谓良法,不仅要有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逻辑;立法过程中,要注重内在逻辑,强调其概括性,使法律疏而不失(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简便易行,这正是皋陶在法律上的成功之道,皋陶立意高远、正大光明,言行高度统一,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卑鄙小人非常畏惧、销声匿迹,民众信服、天下太平。
后稷、伯益、帝尧、女皇等人面对正直无私的皋陶总觉得心里发虚,女皇强词夺理:“彭铿在雉鸡汤里面下毒,应当把他押进监狱。”
“有彭铿下毒的证据吗?”
“没有。”女皇心虚了。
皋陶义正词严、不留情面:“别说没有彭铿下毒的证据,即便掌握了下毒证据,也不能擅自押入死囚牢,必须经过司法审判程序才能定案。”
“别吵了、别吵了,寡人快饿死了!”饿得发昏的唐尧哪有心情跟皋陶较劲,一心只想尽快吃到被女皇狼吞虎咽的雉鸡羹。
“对不起、对不起,我到死囚牢里把彭铿提出来,给陛下做一顿丰盛的美食。”皋陶一边道歉一边走出寝宫到死囚牢提审彭铿,欲知剧情进展,请看下章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