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红尘炼心家国情 > 第3章 第三章 良相名医不空谈

第3章 第三章 良相名医不空谈

关老一闪之下,来到关山身边,“好小子,不错不错!快赶上我当时的速度了。不过你现在还只是初入暗劲,路还长着呢!”

“谢谢师父!全靠您的教诲。我一定继续努力!”

关老让金钱豹、赵刚夫妻先后陪着关山继续练手过招,帮助他巩固暗劲的境界。随着关山晋升暗劲境界,一豹两人陪练时候终于可以逐渐放开脚手,先是单人和他对练,后是一豹一人和他对练、三人和他对练,有时一豹两人全上和他对练。

关老做为鬼谷门的门主,门徒遍布全国各地。新社会不许明面上的江湖门派存在,鬼谷门派同样是地下存在,其管理架构类似国家的行政机构,条块结合。各省都有一个坛主之类的负责人,玄门五脉则按照专业各有一个主事。这些坛主和主事除了重大事项及时汇报之外,每两年都会到东山村向关老述职汇报,关老也会不时出去暗访,确保整个门派的良性运转。

这些陆续回来述职的坛主主事都是各有绝技的一方高手,现在也成为关山的陪练了。面临一次又一次的困境和危急关头,关山竭尽全力,对于劲道运力的把握掌控愈发熟悉,半个月后终于境界稳定,暗劲了然于胸,得心应手。

“不为良相,愿为名医”关老经常引用范仲淹的名言教导关山。所以每天晚上的国学基础学习,关老都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关山学医。中医先圣的\"绝学\"就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和《神农本草经》这\"四大经典\",关老要求关山先是囫囵吞枣背诵下来,然后逐字逐句解读。关山已经过关老的国学启蒙,接受这些医学知识刚开始比较吃力,慢慢也就逐渐习惯了,进程也是越来越快了,关老的鼓励也是毫不吝啬。这样轻松的学习氛围也增加了关山学医的兴趣。

上午关老考问关山中医四大名著,下午爷孙上山,关老带着关山辨析草药,考问《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药学名篇。爷孙俩一问一答,不亦乐乎!间杂着有时也会争议一番,脸红脖子粗。

“医之始 本岐黄灵枢作 素问详 难经出更洋洋 越汉季有南阳…… ”10岁开始,关老又指导关山学习《医学三字经》。

《医学三字经》原文3607个字,本为综合性医书。清·陈念祖(字修园)撰于1840年。全书以三言歌诀写成,附以注释。卷一、卷二医学源流及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卷三、卷四记述临床常用诸方,分析其疗效、方剂配伍;此外,并附录脏腑图说及四诊运用。

11岁开始,关山学习《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这是一本针灸著作,又名《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共有三卷,宋·王惟一撰。原书在1027年由宋医官院木板刊行,并刻于四壁石碑上,同时补入《穴腧都数》一卷。书名“铜人”,系在编此书的同时,由王惟一等铸制了我国最早的一具针灸铜人型而得名。书中详述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参考名家学说予以订正,并绘制经脉腧□□,标注了人体354个穴位,虽然后世对人体奥秘的认识不断加深,探明穴位已有830个,但是在900多年前已经不容易了。此书还对《灵枢·经脉》的原文作了注释。由于内容简明扼要,颇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原刊本及石刻碑早佚,现存系经明人重刊的三卷本和经金人闭邪瞆叟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改编的五卷本。后者曾补入了一篇“针灸避忌太一之图”,并改名《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存明刻本、清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关山的医学理论逐渐夯实,关老带着他赶集为病人义诊。

却说北家镇每逢10天一次集市,既是方圆百里的一次物资交流,又是当时单调枯燥的文化生活的一种乐趣。镇上主街道不过2里,却是摊贩遍地,人流摩肩接踵。

在街尾比较僻静的一块小高地上,摆摊设点的人们却自觉地留出一块摊位,那就是关老师徒行医摆摊的地方。刚开始是关老坐诊,关山打下手。关山理论有成后就调个位,关山负责望闻问切,关老盘坐在旁把关。起初关老还会指点一两句,改动一两味用药,或者纠正一些诊疗手术。半年后关老经常是闭目养神,不吭一声了。

关山治病,那是神眼如炬,经常是铁嘴直断,说得和病人自述一般,有时病人还会反问:神了,你怎么会知道了?有些涉及隐私,病人脸红耳赤,却也点头不已。关山治病,却是很少开药,多用按摩推拿,再推荐一些食疗的方法;比较严重的,就用针灸,这就比较费时了,所以师徒俩的摊位旁边,经常出现一番怪象:椅子上、石块上、土墩上,坐着一个个龇牙裂嘴的患者,他们脸上的表情真是丰富多彩,喜怒哀乐,不一而足。

尽管关山医术日渐提升,后面还有关老这仙大佛坐镇支撑,但是还是有一些病无法治疗,走向病故。对此关山深受打击,关老及时给他打气,“佛渡有缘人,药医不死病”,我们并非万能,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关老学贯中西,他还引用了美国著名医生的一段名言宽慰关山。

美国医生特鲁金有一则墓志铭:“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fortal-ways.”

这句话,翻译成中文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则墓志铭给医学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有时去治愈,经常在帮助,总是去抚慰。讲述了为医的三种境界,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