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朱楷在御花园偶遇太子朱标。朱标见到弟弟,先是愣了一下,随即露出温和的笑容:“二弟,近来可好?”
朱楷微微一笑,上前一步:“多谢兄长关心,二弟一切都好。不知兄长近来可有何新得?”
朱标叹了一口气:“唉,最近朝中事务繁重,父皇对我寄与厚望,压力颇大啊。”
朱楷心中一动,觉得这是一个消除误会的好机会,便说道:“兄长劳苦功高,二弟佩服。如果有什么可以帮到兄长的地方,尽管吩咐便是。”
朱标似乎有些意外,但很快恢复了平静:“那我就实话实说了。近来朝中流传着一些不利于你的言论,说你有心夺位。我虽不信,但也不能不防。”
朱楷听罢,神色严肃起来:“兄长,此言差矣。二弟自幼受父皇教诲,深知兄弟和睦之重要。何况,我一心只想为民谋福,绝无他念。”
朱标闻言,眼神复杂地看着朱楷:“既然如此,希望二弟能够理解我的处境。毕竟,太子之位关系重大,不容有失。”
朱楷点头道:“兄长放心,二弟定会谨言慎行,绝不让兄长为难。”
两人一番对话下来,彼此间的隔阂似乎有所缓解。然而,朱楷知道,要想彻底消除太子及其支持者的疑虑,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正当朱楷思索如何进一步化解矛盾之时,苏州府传来急报,称近日大雨连绵,河堤有决口之险。朱楷闻讯,立刻决定亲自前往苏州府指挥抗洪救灾工作。
到达苏州府后,朱楷第一时间视察了河堤情况,并迅速组织人手加固堤坝。与此同时,他还安排人发放粮食和衣物给受灾的百姓,安抚民心。
在一处临时安置点,朱楷遇到了一位失去家园的老妇人。她泪眼婆娑地向朱楷诉说家中的不幸:“殿下,我家的房子都被洪水冲走了,现在无处安身啊!”
朱楷握着老妇人的手,安慰道:“老人家,您放心,朝廷已经调集物资前来救援。我们会尽快帮您重建家园的。”
老妇人感激涕零,连声道谢:“谢谢殿下,谢谢殿下!”
正当朱楷忙于救灾之时,京城传来消息,称太子因病重无法主持朝政。朱元璋紧急召见朱楷,命其回京暂代太子之职。朱楷虽然不舍离开灾区,但还是遵从父皇的旨意,匆匆赶回京城。
回到京城后,朱楷发现朝中局势比想象中更为复杂。一方面,太子的病情加重,使得太子派系人心惶惶;另一方面,朱楷代行太子职责的消息传出,引起了不少人的议论。
某天,朱楷正在批阅奏折,门外传来侍卫的通报:“启禀殿下,户部尚书求见。”
朱楷放下笔,淡淡地说道:“请他进来。”
户部尚书李廷瑞步入书房,神色凝重:“殿下,近来京城物价飞涨,百姓生活艰难。而户部库存有限,难以应对突发状况。”
朱楷皱眉问道:“此乃民生大事,户部为何未能及时上报?”
李廷瑞低头解释道:“殿下,非是臣等疏忽,实在是近来朝廷动荡,诸多事宜堆积,未能妥善处理。”
朱楷沉吟片刻,随后说道:“李大人,您先回去稳住局面。我会尽快与父皇商议对策,争取早日解决此事。”
送走李廷瑞后,朱楷陷入了深思。他知道,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找出物价飞涨的原因。于是,他秘密派遣亲信刘全前往市场调查,并暗中搜集证据。
几日后,刘全带着收集到的情报回来报告:“殿下,据查,此次物价飞涨乃是某些奸商囤积居奇所致。他们故意抬高物价,从中牟利。”
朱楷听罢,怒火中烧:“岂有此理!竟敢在国难当头之时趁火打劫!”
他当即下令,命人彻查此事,并依法惩治所有涉案人员。
一日,朱楷正在府中处理公务,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嘈杂之声。他放下手中的笔,吩咐下人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不一会儿,一名仆人匆匆跑进来,脸上带着些许慌张:“殿下,外面有一群百姓围住了府门,说是请求您出面解决他们的困难。”
朱楷眉头微蹙,随即起身向外走去:“带我去看看。”
来到府门前,只见数百名百姓聚集于此,个个面容憔悴,神情焦虑。朱楷走上前去,温和地问道:“各位乡亲,大家为何如此激动?有什么事情可以告诉本官,本官定会尽力相助。”
人群中走出一位年长者,他跪倒在地,声音颤抖地说:“殿下,我们是来自附近村庄的农民,因为今年干旱严重,庄稼颗粒无收,眼看就要饿死在田间地头。恳请殿下怜悯,救救我们吧!”
朱楷闻言,心中一痛,连忙将老人扶起:“老人家,您先起来说话。本官一定会想办法帮助你们渡过难关。”
老人站起身来,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光:“多谢殿下!”
“来人,”朱楷大声吩咐道,“立刻准备赈灾物资,务必保证每一位百姓都有饭吃。”
众人听闻,纷纷跪下叩首致谢:“感谢殿下!”
朱楷挥挥手,示意大家不必如此:“各位乡亲快快请起,这些都是本官应该做的。”
朱楷正在府中与幕僚们商讨下一步的治水计划,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不多时,一名侍卫匆匆赶来,神色紧张:“殿下,不好了,苏州城外发现了大批流寇,正往城里逼近!”
朱楷听罢,脸色骤变,立即命令道:“立刻召集兵马,准备迎战!”
在朱楷的带领下,苏州城的守军迅速集结完毕,严阵以待。朱楷亲自披挂上阵,站在城墙上指挥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