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向东整个人都愣住了,忍不住问:“我要多少难不成你就能给多少?”
郑寒秋道:“支持祖国的科研事业自然是要多投入的,钱不够我妹能去挣。”
裴向东……合着搞研发是卖小老板不成?
蒋少华说话了,拿出自己写得密密麻麻的纸给郑寒秋看,“厂子和生产线的钱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招人和后续的研发大概10万左右。”
“多少?”郑寒秋怀疑自己听错了。“我要求的是能批量生产,不是你们在董集镇东拼西凑出来的东西。”
拼凑一台机器是能用很低的成本,但是要批量生产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质量要有保障,功能必须稳定,成本要更低才能对得起专门的生产线和厂房的成本。
10万块钱就能研究出来?
蒋少华表示那些没问题,只要有地方给他研究说不定10万块钱都不够。
郑橘子做销售赚钱的速度很快,当然她花钱的速度也很快,以万为单位的进账和支出都太多了。
郑寒秋都觉得自己与时代的金钱概念有些脱节了。
虽然现在有钱人是多了起来,但没钱的才是大多数,一个家庭就算有三个正式工人一年能余下一千块钱已经很了不起10万是一个家庭100年的结余,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小数目。
就是跟西方国家相比随随便便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刀币的科研经费相比,感觉少得可怜。
“不少了,前期东西都已经做出来了,这钱只是用来改进优化的,10万都是往大的说了。”
蒋少华显然是节俭惯了。
他年轻的时候出国留学过,后来也是满腔热血的投入国家的建设中去,只可惜以前所在的单位诺大的一个厂子,里面的生产线不是解放前留存下来的,就是国外进口的,厂领导只要求他们这些人机器坏了的时候能修就行看,基本不为科研投钱。
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信自己能造出啥新机器来。
如此一生忙碌,不经意就做到了退休,虽然做到了一级技工,但终究没有自己造出什么来。
他一个孤寡老人,老婆孩子都没了,也就是裴向东这个徒弟能得他一点青睐,抱着换个地方养老的心态跟他(多少也有点被郑寒秋忽悠的成份)到乡下上班。
不得不说,乡下的日子很舒坦,老板对他们的要求不高却很尊敬,待遇却很好,都不用你提,看到你有真本事就主动给加薪。
这样的老板完全改变了他对个体的看法,却没想到老板居然还会想买生产线自己造新机器,虽然不是啥高端玩意,但也是新玩意。
所以他跟着来了。
在机器设备方面他还是认识不少人的,虽说厂房、生产线的成本他不清楚,但是实地考察一下总能打听出七七八八,蒋少华觉得自己是有用的。
不用给待遇也可以,让他能够参与研发就行了。
郑寒秋……世上居然还真有愿意带着干粮上班的人。
这种精神,她骨子里是一点都没有。
但她佩服这样的人,很多事情普通人做不到很正常,但是能做到的人确实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