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己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建造宝船兵舰去海外称霸。
可恼的是,还要借款去打造宝船?
“好吧徐钦,你说的这些朕认同,将来朝廷一定要搞海外扩张。”
“可眼下朝廷确有困难,主要内国库空虚,你却要发行国债,让朕向自己臣民们开口借钱?这成何体统,居心何在?”
朱棣也终于道出了他最为不满的疙瘩,那就是‘国债’。
对于这个,徐钦早就预料。
他拱手一揖,不急不缓地解释道:
“启奏陛下,国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借钱,他跟借钱有本质区别。”
“国债发行是朝廷的财政管理行为,主要针对年度计划之外的突发行为,为不影响正常的朝政运行,以户部为主体,聚集天下有识之士的部分钱财,共同承办某件大事。”
“购买国债是一个投资行为,跟民间搞个酿酒作坊,养猪养牛羊是一个道理,他们是有收益保障的。”
“国债的核心问题,就是把未来的钱挪移到现在来用,以达到提前富裕,提前享福之举措。”
这些后世的金融投资概念,别说朱棣他们听不懂,就是妖僧也是云山雾罩。
“你小子就是巧舌如簧,花言巧语的鬼点子多。”
朱棣也是说得没了脾气,不过心里面还是蛮高兴的。
至少回避了自己作为皇帝,向臣民借钱的无耻行为。
“朕来问你,届时要搞亏了,折损了怎么办?”
没有想到朱棣竟然提出这么个幼稚问题,徐钦差点笑喷出来。
“陛下,强盗凭的是拳头和力气,也就是实力,用到海外殖民上那就是舰船、火炮和军人。”
“难道陛下担心咱们大明造不出大型宝船、火炮,还是缺乏奋勇杀敌的军人?”
徐钦这么一说,朱棣哑口无言。
华夏建造船舶水准,自宋元开始,都是世界一流,火药更是发源地。
大明军人更是神勇无比。
朱棣一贯争强好胜,他当然认为大明军士是战无不胜。
“嗯,按照你说的这些,想要增加帝国财政收入,只能进行海洋扩张,是吗?”
朱棣这叫无可奈何的反问。
他表面好像是反问徐钦,实际是在问询道衍。
这个几十年亦师亦友的首席军师,国师智者,是朱棣每当重大决策之前,一定要询问的人。
可以说是言重计纳。
“据老衲所知,大明帝国疆域广阔,千百年来的农耕文化已经深入到百姓心里。”
“即便是宋元两朝的东南沿海,尝到过海外贸易的甜头,当地百姓也从没丢掉过田地耕耘的习俗。”
“所以从民族生存法则来讲,大明帝国依然以农耕为根本,殖民的本质就是获取耕地。”
“而农耕文明最大的收益者,依旧是士族乡绅阶层,所以,老衲认为海外贸易或海外殖民,朝廷要重视那些士族乡绅的力量,设法让他们加入进来。”
托着下巴在认真听讲的朱棣,一下子坐直了身子,露出欣慰之色。
事实上,对于海外的认知,朱棣并未一无所知。
由于蒙元帝国对外的大征服,无论是亚欧大陆,还是时断时续的海上联系,都已经为持续上千年的海外贸易,提供了认知。
至少,在东南沿海一带,色目人、西洋人、波斯人、东瀛人等,都是司空见惯的存在。
因此,对于海外扩张所能带来的巨大利润,朱棣、道衍和太子,包括夏原吉是清楚的。
“徐钦的思想方略,老衲认为基本可行,就是他说的‘债券’,让臣民们如何认购,这是个难点。”
姚广孝一语中的。
债务就是一张‘纸’。
认购者可是真金白银拿出来的,万一出个什么事,海外扩张失败了,朝代没钱兑现。
或者说突然间又改朝换代了,新的统治者上台,他不认这张纸可怎么办?
种种不可预见的风险,天灾人祸。
“这就要造势,首先要事先动员一批勋贵豪门加入,说白了开始就是摊派。”
“只要有人带上头,后面就陆续会有购买者。”
“干脆,先确定一个数目,然后从中央朝堂上开始,再到各州府,第一期国债必须摊派。”
“???”
徐钦开口直接提出摊派,朱高炽、夏原吉跟着发言献计献策。
可万变不离其宗,就两字‘摊派’。
只不过这摊派设置一些交易条件,比如晋升、安排子孙官位,勋爵等。
娘的,怎么就变味了?
演变为‘卖官鬻爵’。
见徐钦眉宇紧皱,姚广孝提出今日先休会,再寻找一些宗室勋贵们参与进来,一直讨论。
朱棣当即同意。
徐钦见状也只能这样,他先去苏南一带推广田税新政,中途想到良策,返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