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来客栈青楼的事,也是挡不住的。
不知道为何,消息便传了出去,成了长安县学子们茶余饭后的笑柄。
而姜楠几人,鸡鸣时起,半夜亥时休息在马棚,不仅要擦汤屋,而且要不停地干活,迟疑一下都会被打。
沈静见到这一幕,不禁有些心疼。
“郎君,你说你咋这么狗呢?”
“说啥呢?我是你郎君,帮着外人说话?他惦记我媳妇儿,给我下药,我还和他以礼相待?”
“哼,知道下药就不喝呗……”
沈静是个温柔的姑娘,心也软。
无奈,折磨他们五人是县丞下的命令,外人根本就接触不上,替他们着急也没有办法。
时间过得很快。
转眼间,就到了府试最后一场,策论。
策论者,谏言献策也。
考的是读书人,对国家大事的见解和意见。
策论需要连考两天,要在考场里过夜。
在长安深秋,可谓是一场硬仗了,患有鼻疾的考生,白天还好,晚上气温转凉,必然一个喷嚏接一个。
一样的体检,搜身,考场。
不过,和姜楠连保那两位公子没有来,听说是受不了折磨,趁着夜间逃跑了。
只有姜楠、江户和王闵,拖着虚脱自己的身体,在棍夫的押送下,来到了贡院门前。
这也倒好,省了两个对手。
然而,这一次科考有些恶心。
姜楠分到了余天策隔壁,时不常就要举手上厕所,还总是放屁加咳嗽。
策论,总共三道题。
每一道题,都有固定的字数要求,多了不行,写得少了同样也不行。
一道是漠北蒙古屡犯边疆,一道是关于修整河道,另一道写的是万国来朝。
这真的,都是国家大事。
看到这些题目,余天策不由的感叹,平家子弟和世家子弟差别又体现了出来。
还好原主父亲是县丞,脑海里有些东西,若是穷酸书生,从小接触的都是黄土和粮食,对国家大事又怎么能了解?
都说科举公平,深究的话,从出生那一刻,努力和悠闲就写在孩子的脑门上了。
余天策结合后世典故,直接引用。
比如第一道题,漠北蒙古屡犯边疆,那就不得不提到汉武大帝和永乐大帝了。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别人先动了你,就不能像宋朝一样赔钱。
艾跃进教授曾经说过,外交这个东西,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你碰我,我就干你!
但是发生战争,归根结底打的是钱,首先老百姓得有钱,国家的粮食的充足。
余天策联想到此处,策论便从脑海中生成。
让国家富强的办法,就是解除商人不能参加科举的规定,让越来越多的百姓经商。
粮食多了,钱多了,想怎么打怎么打!
至于第二道题,修整河道。
这就涉及到很多方面了,例如说加大赋税,强招民夫……
纵观华夏历史,自秦朝开始至今,历朝历代农民起义,无不是贸然决策,大兴土木。
第二条策略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