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风起南洋 > 第121章谷前要塞防御体系

第121章谷前要塞防御体系


  数天后  1860年元月初  冯国辉再次来到了烂陀山要塞,对这里竣工的要塞设施进行了详尽的验收视察,总体表示相当满意。  烂陀山要塞共分为里、外两层结构,外层为谷前要塞,占据了整个要塞建筑施工总量的八成以上。  远远看去  宛如一条坚实的卧龙截断去路,高大而坚实的红褐色岩石由洋灰抹缝,层层迭迭砌筑完成,厚重而难以撼动。  岩石城墙背后是用钢筋笼浇筑的80公分混凝土墙,宽达4.6米主墙体由夯土建成,并且内有倾向混凝土砌墙加固。  这是结合西洋与华夏城池要塞建筑优点于一身,精心打造的坚实要塞体系。  在右岸主城墙上  有明显两个突出的欧式棱堡,高高的尖顶式望塔下,密布着各种炮口和射击口,能够与城墙主体形成复合式火力打击体系。  一条奔腾的河流从山谷间倾泻而下,由于时值雨季,宽达80余米的河面愈发的湍急暴躁,河水打着旋的奔腾下泻,发出轰隆隆的急流水声。  右岸要塞主体深入河床中约四米多,边缘呈现半圆形的混凝土底座,并且有上窄下宽的粗钢笼继续向河面方向延伸5米多,表面荆棘密布,铁刺丛生。  这是为了防止敌军进攻时,从河面的薄弱处突破。  所以在顶端还设有的射击台,可供士兵对河中漏网的敌军补枪射击,弥补防御体系中的任何一点漏洞。  沿岸护坡都修筑成80度以上的岩石陡坡,距离河面约三米高,敌人即便从河中大举侵入,也难以爬上陡直的岩石护坡。  右岸要塞主体和左岸附属要塞,再加上封闭了群山中的羊肠小道,共同组成了第一道坚实的谷前要塞。  要塞后方修筑了大片的砖石房屋建筑,用作驻军和商用,两道要塞之间的宽阔谷地如今形成了热闹繁华的小镇,常住人口达3700余人。  这个小镇,因为谷前要塞而得名,所以被称为“谷前镇”。  谷前镇是从泗水城至铁山镇必经之处,因为热闹的中转贸易而兴盛起来,渐渐成为一座繁华的商业城镇。  所有铁山镇的工业产品都输入到谷前镇中转,所以在谷前镇修建了几十座大仓库,更有多达数百家贸易商行,经营不同的品类。  仅煤炭包括焦炭一项,就有数十家商行货栈经营,  谷前要塞主城门由一主两副组成,正常情况下主城门都不开启,除非大帅亲临和军队大举调动以及节庆日庆典,平日里一律关闭。  正常开启的是左右两个副城门,每个副城门都有一条铁轨通过,可供运输煤炭和钢铁产品的马拉重载铁轨车通过。  一般来说  两匹大骡子可以拉拽六辆重载铁轨车,四匹大骡子可以拉拽十辆重载铁轨车,每辆铁轨车载重约两吨左右。  马拉重载铁轨车经过仓库区,就会天女散花一样分出数条支线铁轨,分别驶入各自的仓库中,极大的便捷了装运步骤。  可以看到  两个副城门一个进,一个出,不管货物还是人员都是如此,行驶在铁轨上的马拉重载铁轨车互不干扰,将海量的货物输入进仓库区。  丰收时节的甘蔗,小麦,稻米,平日里大量运输的煤炭,木材和焦炭,都是由一列又一列马拉重载铁轨车输送进来。  而铁山镇出产的砖石,钢铁产品,服装,蔗糖,面粉,精米,油,日用百货和食品也通过马拉重载铁轨车,源源不断的向泗水城输送。  而这个中转点,就在谷前镇。  由于军事管制的需要,铁山镇居民非经特别允许,并获得特别通行证,平日里不允许迈出烂陀山谷口要塞一步。  严禁输出任何军事,民事和工厂之类消息,这里是完全独立于外界的世外桃源,也是南洋军的工业核心重镇,对外则秘而不宣。  能够驾驶马拉重载列车的都是伤残军人,从铁山镇向外输出产品,向内输入煤炭,木材原料时,马拉重载列车一般采取“换人不换人车”的方法。  从外界进入“谷前镇”的马拉重载列车,进入仓库区后,马夫就可以顺序离开,在指定区域休息等待。  剩下的运输路程,则由铁山镇内部派出的马夫驱策骡马,将货物输送至要塞内部,反之亦然。  在军队严格管控下,仓库区内里外双方不允许交谈,不允许接触,甚至见个面都是奢望,更不用说传递消息了。  正是因为严格的保密制度,荷兰殖民总督府对铁山镇这样一个工业重镇的生产能力一无所知。  冯国辉背着双手走在谷前要塞上,在要塞前方是宽阔而平整的广场,广场泥土经过夯打,铺上了石灰层,粉煤灰层和碎石层,不长一棵草,也没有一棵树。  要塞广场是举行大规模阅兵和群众游行的好地方,看上去一览无余,没有任何遮蔽物。  回首看去  在群山掩映的深处,是铁门栓一样的第二道防线,即“谷口要塞”。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