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战国,黄河流域大规模的开发,进入到中原的游牧百姓慢慢的融合,然后北方开始兴起名为‘胡’的部落,到后来威胁起中原的政权。
也是到这个时候,游牧和农耕两种模式才在地区上明显的分隔开来,等到始皇帝修长城,标志着这一格局被固定下来。】
一群人听得认真,往日他们哪里回去注意这些发家史,周平王迁都读书的自然知晓,可从来没想到还能用来分析胡人的起家。
始皇帝听到自家老祖宗的事迹,想起自家发家史。
【虽然把长城看作是两种模式的分界线,但具体情况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当然啊,长城待在那不可能还前进后退,是双方政权博弈的结果。
战国秦汉是农区向牧区扩展的重要阶段,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基本都在中原政权手里,加上那会儿的胡人四散着,并没有出现一个像是秦始皇那样的人物统一。
东汉末年以来,各路诸侯虽然说打异族没有压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匈奴、羌、氐、羯、鲜卑等民族都纷纷南下,形成了牧进农退的局面。
北魏政权时还算好,当时的鲜卑主动实行汉化,俨然以农耕文明的保卫者自居。
后面的晋大家也不陌生,脑子打抽了的一群蠢货被迫衣冠南渡,差点被人家杀到灭族。】
“蠢货”
一提起这个,许多人又想起来造成这一切的始祖。
曹操本来听到自家做得不错还得保持内敛,不能叫自己的自得展现出来,毕竟他现在还是大汉的忠臣。
只不过后面又听到摘他家桃子的晋,脸一下子冷下去。
黑胖黑胖的脸叫人不敢多看,不伟岸的身体爆发出强大的气势。
【到了隋唐,中原的国力算是缓过来了,又称为农进牧退的局面。
说到底,农区牧区都和当时的国立有关,谁手段硬自然哪种文明就占据上风。
中间许多上位者都对游牧做过拉拢、歼灭的对策,可惜全部失败了。
人家哪怕是一时被打退,也还是能等到中原政权衰弱卷土重来狠狠咬上一口,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民族大融合说着就五个字,可做起来真不是什么易事。
就算是建国以后,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那也是经过许多年的安抚,还有花钱。
古代自家治理下都做不到吃饱穿暖,还花费大量的钱财去安抚拉拢异族,这个操作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会儿的异族是狼,结果可能就是重蹈大宋的覆辙。
李世民叹了口气,可不是嘛,他这边还有的打呢,现在还抽不出兵力打。
而且一旦打仗,很多本来可以做的事情就得放一放,究其原因是国库跟不上。
算起来,也就是生产力跟不上国家发展的步子,自然是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