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颖把自行停在了楼下,走进了她位于‘大世界’的家属楼。 整个胜利机械厂的生活区,分为大坳,大世界,双板桥,下浏以及四十户,这其中四十户是最好的生活区,是最近一两天才新盖起来的,属于“劳模楼”,总共四十套,只有厂里的劳模和先进工作者才可以优先入住。 其次就是双板桥,也属于新楼,一部分被改造成了厂招待所,多数时候,只有双职工和军代表才会分配到这里。 胜利机械厂有‘劳模楼’,也有双职工楼,但就是没有干部楼。 包括刘思颖一家,住的还只是六十年代建起来的‘赫鲁晓夫楼’,也就是所谓的筒子楼,每户只有三四十平米,厕所还是公用的,做饭也只能去楼道,每天晚上下班后,楼道中充斥着烟熏火燎的味道,妥妥的人间烟火气。 “妈!” 一进家,刘思颖就看到母亲正往饭桌上端饭,于是招呼了一声。 刘思颖的母亲赵秀芳以前也是上海一所中学的老师,后来丈夫被派到了江西,考虑到一家人相隔太远,组织上也想把赵秀芳调到了胜利机械厂。 其实那个时候,刘彪一家在上海虹口公园附近,有一套多室户的住房,环境优雅,宽敞舒适,为了三线建设,刘彪毅然放弃,但妻子赵秀芳却一直有些故土难离。 以至于刘彪连续做了好长时间工作后,赵秀芳这才同意跟随丈夫一起来江西,现如今成为了厂办中学的一名教师。 “赶紧吃饭吧。”赵秀芳看了女儿一眼,随即让她过来吃饭。 “爸还没回来呢?” “你爸什么时候正点回来过?你用不着管他,你吃你的。” “嗯。”刘思颖应了一声,随即把肩上的挎包挂了起来,坐在了餐桌前。 一想到自己的父亲,刘思颖总有一种莫名的心酸。 当年刘彪被派往江西的时候,刘思颖才刚刚四岁,那时候印象中的父亲,一年也只能见上一两回,每次回家都穿的很破旧,一身人民装和解放鞋可算是继承了老革命的‘衣钵’,人看起来也是又黑又瘦,以至于他多年的老邻居都认不出来,以为他家里来了个老乞丐。 一直到十三岁的时候,刘思颖才跟着母亲来到了江西,直到这个时候,她才知道父亲这些年经历了什么。 虽然身为万人大厂的厂长,但刘彪本人却丝毫没什么架子,当年刚来江西的时候,带领着‘十八勇士’,怀中‘军工报国’的信仰,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饭餐露宿,硬是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把一处荒山野岭,改造成了整个JX省最大的三线兵工厂,其中的艰辛,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厂子建成之后,刘彪也是事必躬亲,但凡厂里有了新工程或者新物料运到,他必然到场,条条框框都安排妥当这才离开,从未有过例外。 而且自从跟随母亲来到机械厂之后,记忆中的父亲几乎就从来没有正点下班过,家里做好的饭总是热了又热,。 谁能想到,刘彪平日里,白天在工厂上班,到了晚上,还要处理一些文件,偶尔有些时间,还要扮演‘调解人’的角色,处理职工夫妻纠纷,邻里纠纷,以至于厂里职工很多人见到他,都要尊称一声‘刘老’。 对工厂来说,有这样一個厂长可谓是全厂之幸,但对他们母女来说,却是一种幸福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