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处理掉的都是些小角色、替罪羊,真正难处理的还在后头呢。
“朕这十年不是天灾就是人祸,就没有一天舒心日子。”就连去后宫,也是各势力送来的女子,权衡利弊后才能迈脚走过去。
王和瞧着外头老太傅来了,连忙抽了本奏折递到皇上跟前:“这是淮南刺史送上来的奏折,淮南道风调雨顺,兴许有好消息。”
正德帝知道这是王和给他的信号,接过奏折认真的看了起来,把老太傅晾在一旁。
老太傅是来斥责皇上做事激进的,但见他认真批阅奏折,也只能把心中的不快压下,耐心等着。
正德帝倒是越看越入迷:“真的有不用人挑就能灌溉的风车?一踩就脱粒的脱谷机?这些东西都送来了吗?叫工部尚书把东西抬过来!”
没有一任皇帝是不看重农桑的,若不是如今国库空虚,他应该也会鼓励重农抑商的政策。
老太傅刚想开口,就看到皇上又低下头去看奏折。
这送上去的奏折,吴慈问好的话写在最前头,接下来是淮南道百姓对皇上的百般爱戴之心,接着是各官员表现,然后提出农具更新和好处,附上图纸和使用说明,顺带说一说康平县梅县令发现的过程,最后才提到发明农具的吉祥一家。
说是个小姑娘一时兴起,然后发现有用,家中有善木工的父亲和兄弟,这才把东西做好送上来。
洋洋洒洒几千字,只在最后提了下贡献最大的人。
好在正德帝在这么多年的奏折洗礼下,精准捕捉重点,在农具呈上来的时间里,想好了如何奖赏这一家人。
若是在京城,这家人选几个做农官也使得。
只是远在淮南道,官职不如银两来的务实。
“三个农具就赏银五百两,农家乐事乳白瓷花瓶一对,小姑娘再赏两幅头面吧。”正德帝大手一挥,留下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第一农家”,随后满意道,“把这个也一起送过去吧。”
王和真的感谢这个小姑娘,平日里吴慈也没什么好消息,拖了小姑娘的福,皇上今日才有个笑脸。
很快,工部尚书和几个农官还有抬着三个农具的工匠一起进入议事殿,把事情轻轻楚楚的说了一遍,然后演示,在计算成本,讨论如何推广。
老太傅自诩读书人,怎么能做那些体力活,只觉得百无聊赖,昏昏欲睡。
商量了两个时辰,老太傅人老了,差点在议事殿上睡着。
被王和给请回去了。
啥也没做,就是来听了半天怎么种地。
老太傅也是一肚子气。
他生气,皇上就高兴,让你有事没事站在文官的角度批评自己,教得都是些中庸之道,若不是自己父皇教自己为君之道,自己还真就变成书呆子,把这国家治理得满是孔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