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
这是一个国家风貌和影响力的具体体现。
大宋自赵匡胤立国,由于身受唐末节度使和五代十国影响,外加陈桥兵变,众多将领将他黄袍加身。
这使得他对军队将领产生了忌惮之意。
于是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所有将领的军队权力,将他们解甲归田。
某种程度上杯酒释兵权确实稳定了国家结构,不会再发生五代十国中各大将领轮番叛变称帝的事情。
但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国家发展。
自古以来文武对称组成国家结构。
文臣治世,凭借书本能力治理国家,担任官职,发展民生。
武将卫国,凭借韬略和个人武力,带领军队平定惑乱,击退敌军。
这就好比人的两条腿,共同支撑着人类前进。
若是两条腿不平衡了,有一条腿浮肿,受伤,那么人前进的步伐必定会放缓。
严重点的,一条腿受伤过重流血过多,甚至会致人死亡。
人身上表现为死亡,国家身上,自然是灭国。
唐朝李隆基之后,节度使做大,坐拥军政财三大权,于是武将急剧膨胀,文臣的作用迅速缩小。
唐朝行走的两条腿开始失控。
最终朱温篡唐,唐朝就此灭亡。
宋朝赵匡胤建国,他吸取唐朝教训,压缩宋朝将领生存空间,大力提高文臣地位。
整个大宋,枢密院的位置,可以是文臣,可以是太监,独独军队将领出身担任者寥寥。
于是宋朝的两条腿,代表武将的那条腿开始萎靡,症状百出。
文臣治国,好处在于若是帝王贤能,则民生发展快速,可以提高百姓生活水平。
如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变法,司马光守旧派的碰撞。
这些都使得宋朝富裕,百姓生活美满。
而这也使得朝堂成了士大夫的天下。
不论是改革派还是守旧派,这些都是士大夫内部结构的不统一,平日里争权夺利可以,若是军队掺和进来,就变了。
于是,东华门状元唱名成了所有人的向往,而从军却会收到人们鄙视。
军饷被贪,吃空饷,这种事情数一众计。
然而……没有人在乎。
这就是武将兵卒的地位!
也是赵匡胤时期定下国策延伸出的外在表现。
唐时期的文臣仍可以上马杀敌。
房玄龄,杜如晦都是持剑上马杀入敌军的狠人。
长孙无忌也是立国后武官转的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