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通完这一通电话后,陈东杰也是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思,基于许旭在谍战这个题材上的想法连连,想通过杜家福这根线,继续跟首炮打响的许旭加深合作关系。 在电话里,陈东杰最后是道:“年轻人嘛,对于出名肯定有心气儿,现在见识到笔杆子带来的荣誉后,自然会驱动着写下去。” 对这个观点,杜家福表示很同意,他当时之所以在去信中推动着《无悔追踪》早日见刊,就有这样的想法。也让许旭看到,搞文学要是搞出名堂,并不比他们搞影视的差,稿费比片酬多得多,还不用天天风吹日晒。 当然,老杜也是没见过后来瞠目片酬时代,不然他不会这么想...... 在剧组就约等于跟外界断联的许旭不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自己发表在《十月》杂志上的小说,是在读者中间产生不错的反响。 因为跟京城相距甚远,一路山高水长,他的主要信息渠道,是源自于陈小旭的“市场调查员信”,但这还没有寄送到他这里。 同理,天然地理上的隔断,让这期《十月》热销的消息也没有流传进太湖之畔的剧组之内。 哪怕姑苏城内的各大书店,就有《十月》在售,但孙珖明的剧组内都在忙着拍戏,也不会有人闲到去买逛书店。 所以,被摁上多个马甲的许旭依旧是波澜不惊的推进着手头上正在进行的工作,他现在是:气象观察员+天色明暗观察员+烟雾实验制造员。 而外面,接下来的一周里。 加印的这期《十月》也陆续投入到各大需求旺盛的城市,并没有造成数量堆仓,投入到各大书店市场后的销量是继续有力。 伴随着读者对于这期刊物的欢迎,建刊以来,《十月》每期六十万天花板至此宣告被打破! 从统计数据来看,出厂印刷量共计是75万册,而销量是有了68万册。 眼瞅着七十万销量有望,十月编辑部的曲主编、陈常务两位是笑得合不拢嘴。 与此同时,业内,同级水平的几家杂志观察到这一期《十月》杂志的市场销量后,也是侧目过来惊讶不已。 尽管当下并不兴拉出横幅宣告成绩的举动,但作为一个圈子里刊物,当《十月》建刊天花板被打破时,也是在圈子内流传开来。 业内同行很惊讶。 尤其是同被评为文学刊物“四大名旦”的花城、收获和当代三家,想要分析同行是使了什么力道。 因为作为一个已经是成熟了的刊物,每一期销售基本是有一個上限,再往上每晋升一步,都显得困难重重,但是《十月》偏偏是做到了。 弄来这一期的《十月》翻开一看,其他小说都是保持刊物以往风格,唯独是几篇小说中风格独立一筹的《无悔追踪》。 都是业内老手,他们很容易就看到强烈的故事性对于读者的吸引力。 看到许旭的名字时,这些业内编辑很陌生,印象里没见过,应该是个新人作家名字。 但就笔力尤其是人性抓取的能力来看,更像是一个久经写场的老手,这不禁让大家好奇写出这个小说的许旭是什么来头。 心有所动的一些刊物,已经开始有心的打听起许旭这号人。 而就在业内好奇之时,被惦记着的许旭,正头戴一顶凉帽,骑着剧组里的破八嘎车,在剧组放饭之时,从秸秆堆积的地方回到剧组集聚的高地。 这辆破车在剧组基本已经是成为了许旭的专属座驾,如今开起来熟能生巧。 吱嘎~ 伴随着刺耳的摩擦声,八嘎车在地上拉出一道车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