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徐向前在港岛注册了一家集团公司,香港徐氏集团。
李旭收购的公司都挂在上面。
现在的徐向前已经是港岛的顶尖大亨,他的大名在各大报纸的头条版面上挂了半个多月,无数媒体想采访他,但是都被他给拒绝了。
对港岛群众来说,现在最让他们感兴趣的事就是徐向前的来历。
在他们眼里,徐向前这个人就跟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一样,在此之前从没听过他的名字,结果他一下子拿出几十亿美金。
他们可太想知道徐向前的钱是从哪挣来的了。
当徐向前的消息通过驻港人员传到内地后,内地高层都被震得不轻,紧接着便是兴奋不已。
别人不知道徐向前这个名字,他们可是知道的。
这是心向内地的好同志啊。
己方增加了这样一位重量级人物,谈判之事将会更加轻松,而且还能通过他吸引更多的港岛人投向内地。
这点不用怀疑,在港岛,每一位顶尖大亨都有非常强的号召力。
这是对金钱的崇拜。
最关键的是,徐向前的手中掌握着港岛的煤气和一半的电力,这对内地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于是内地高层连忙给驻港人员去信,让他代表内地政府对徐向前发出邀请,请他年后到京一叙。
话说此时的徐向前正在汇丰银行的交易室里,跟李家兄弟和包船王一同等待金市平仓。
虽说这次的金价涨幅没有上次降幅那么大,李旭他们使用的杠杆倍数也没有上次那么多,但架不住他们这次投入的钱多。
算下来他们赚的比上次还要多一点。
徐向前赚了差不多16亿,包船王赚了47.9亿,李旭赚了734.1亿。
包船王乐得不行,“没想到这次能赚这么多,不仅把收购公司的钱赚了回来,还能剩下三十亿。”
“这钱赚的真跟喝水一样容易。”徐向前咧着嘴附和道。
李旭打趣道,“表哥,你要是觉得太容易了,那这次的事你来扛?”
有人赚钱就有人赔钱,他们赚了这么多,交易所背后的金商们赔的裤衩子都快没了。
他们刚开始平仓,金商们就派人联系包船王,说是要跟他谈判。
包船王都没搭理它们。
现在的它们估计正在气头上,要是它们知道让自己损失那么多钱的人不是包船王、而是徐向前,没准会认为上次亏钱同样是因为他,到时候十有八九会对他动手。
毕竟现在的徐向前羽翼未丰,对付他比较容易,如果他死了,今后自己一方可能就不用再亏那么多钱了。
徐向前倒是硬的不行,“我扛就我扛,没准我也能混个世界十大富豪的名头。”
一听这话,在场众人纷纷大笑起来。
之前在金市上赚钱的事是包船王扛的,今年他被西方媒体列入世界十大富豪,而且排名还比较靠前。
这可给徐向前羡慕坏了。
值得一提的是,原时空也有这件事,不过那是在85年。
笑完之后,李旭说起了正事,“包生,我们马上就要回内地了,旗下产业麻烦您帮忙照看一下,年后我们再过来收拾。”
快到李菊结婚的日子了,他们得赶紧回去。
“这有什么麻烦的,不过是捎带手的事罢了。”包船王咧嘴笑道。
李旭点了点头,又说了几句,然后便提出告辞。
刚到宾馆,就见一个中年人带着一个年轻人满脸笑容的迎了上来。
原本李旭以为他们是记者,想要采访徐向前,后来听到中年人的自我介绍,他才知道是自己误会了。
这个中年人是内地驻港办的主任,他过来是为了给徐向前发出邀请。
由于李旭早料到会有这一天,之前就知会过徐向前。
所以此时的徐向前想都没想,直接应了下来。
看到他的表现,中年人高兴坏了,对他好一番吹捧。
第二天,李旭一行人连同付清回到深圳。
得知李晨已经把事情安排的差不多了,李旭便连夜将剩下的事安排妥当,一大早带着众人乘坐汽车,赶往武汉。
给李菊、李海涛准备的车队和徐向前购买的万斤黄金前些日子就被包船王给运过来了。
不仅如此,跟着运来的还有李旭给家里准备的车队。
这条车队主要是给孙秀两口子准备的,好让他们下乡方便一点。
李家兄弟和徐家的车队放在一块已经够显眼的了,现在队伍中又多出三个小车队,这让整条车队变得更加显眼,一路上引来无数人围观。
用了两天时间,车队抵达武汉,来到武大附近。
把保镖留在车上,李家兄弟和付清、徐向前一家步行走到武大门口,然后李旭让门岗叫个校领导过来。
来这是为了接李鸿涛几人,而且还要在不影响他们学业的情况下给他们请一个长假,这个事只有校领导才能解决。
很快就见门岗带着一个人过来了。
李旭并不认识这个校领导,不过没关系,对方认识自己就行。
在他自报家门后,校领导别提多热情了。
得知他们的来意,校领导二话不说,当即表示没问题。
李鸿涛几人的身份和情况对学校领导来说不是秘密。
早在李旭捐款前,学校领导就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大名。
要是没有校领导照顾,你以为凭借李鸿涛他们的成绩是咋做到不挂科、年年升级的?
故此在眼前这个校领导眼里,李旭说的事根本不是问题。
紧接着校领导就安排人去通知李鸿涛他们,让他们收拾东西过来。
原本校领导还想邀请李旭一行人到办公室喝杯茶,但被他们给拒绝了。
没办法,他只好在校门口陪他们闲聊。
没一会儿李鸿涛几人就过来了,从他们嘴里得知李海涛已经请假回了扬州,李旭一行人对校领导提出告辞。
来到车队面前,李鸿涛几人被惊得嘴巴都合不拢了。
他们知道自家非常有钱,有钱到可以捐出一千多万美元的地步,可是他们从未在家里见过能匹配巨额钱款的豪奢之物。
现在他们觉得自己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