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是三月三。
越桂当地民间有着“三月三,山门开”的说法。
当地百姓深信,三月三正是阴间与阳间之间通道打开的时候。
传说山门打开会持续三日,只有在这个时间段祭奠,那些逝去的亲人才能接收到他们的思念和心意。因此,人们也将祭祖扫墓称为“拜山”。
一大早,街上便热闹非凡,许多商家早早就出摊了,街上各式纸钱、挂牵香烛、元宝、炮仗以及纸扎的衣服、家具等祭祖用品。路上的人东张西望,都忙着选购上山扫墓所需的物品。
从大街远眺,稍远处的山上,已开始有人上山扫墓。
远远可见,山上某处凸起的坟冢,已有人影活动。
不少的坟冢新挂起青,是以白纸作的长幡,挂在坟头上,也称为“标坟”。
这里的人们在完成除草、烧香、烧纸钱、摆祭品、跪拜祖先等既定的工作后,接下来与先人逝者一起“用餐”,也是祭拜的一项内容。
一起“用餐”,其实就是祭拜的人一起就地食用祭品,这里供奉的祭品不止有三牲,还有五色糯米、血肠、酥肉以及炸小鱼等日常小食。
用洗净的新鲜生菜叶子,包裹着两三样自己喜好的小食,这便是俗称的“打菜包”。
将打好的菜包一大口塞进嘴里,用力咀嚼着混合了糯香、肉香、油香以及青菜清香的食物,置身于鸟语花香的郊外,切身感受与逝去的亲人一同用餐的快乐,油然而生的满足感从口齿间通过食道一路传达到心间。
拜山完毕,在离开之时,人们会点燃鞭炮,寓意与逝者作告别,也寄寓着人们希望逝去的亲人们能够再次与他们一同感受人间热闹欢乐的的心情。
艳阳下,街上行人匆匆,远处的山林间偶有袅袅烟雾升起,还不时传来传来劈里啪啦的短暂的炮竹声。
而此时的秀阳书院依旧书声琅琅。
按规制,秀阳书院依旧开堂上课,主要是为了借着节日机会向学生教授传统文化知识,传扬孝道文化,只有到下午才准予学子们放假回家“拜山”。
早课结束后,学生们都跑了院子里嬉戏,谭威带着几名小跟班在院子里到处张扬,所过之处其他学生们惶恐的避让和缄默,场面犹如官老爷巡街一般,让其愈加得意。
走到书院后头的一处凉亭,谭威走到里面的石凳上坐下。
一名小跟班很是积极主动,贴着笑脸询问谭威:“老大,您渴了吗?小的给您打水去。”
“哦!好小子,有点眼力见。去吧。”谭威点头允应。
“诶!好嘞!”小跟班立即答应。
“我们也要。”其他人也趁机要求道。
“诶!好嘞!”小跟班同样答应道,便屁颠屁颠地跑来出去。
小跟班刚跑出去,却见烟斗急冲冲的跑了过来,上气不接下气地大声道:“少、少爷!”
正解开衣襟扇风解热的谭威不耐烦道:“嚷什么?!是那文亦武掉茅坑了吗?!”
话一出,跟着的几个同学便哈哈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