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长利这几天绞尽脑汁地想接近他,今日碰到这样绝佳的机会,岂能错过。怎耐他推辞的如此坚决,便灵机一动,笑嘻嘻地说:“我女儿男友经常提起您,说您如何如何豪爽!怎么今日……”
“噢——他是谁?”刘曙光好奇地问。
“就是文盛集团的李文州。”何长利显得漫不经心地说。
一听“李文州”,刘曙光眼睛一亮,拍着何长利的肩:“福气,福气,经文纬武、宇海首屈一指的人才。不但年轻,而且很有气魄,这座办公大楼就是他们搞的,年纪轻轻,就搞这么大集团,了不起。那时,因为工作的事,我们还经常在一起呢。”
何长利提到了李文州,看他如此高兴,便故弄玄虚地吊起他胃口:“好是好,只不过他李家与我们何家是世仇啊。”
“噢——!”刘局长很是惊奇地看着他,眼里充满了问号。
何长利看大有转机,便趁势道:“刘局长,不如我们坐下来慢慢谈。聊一聊家长里短,也是人生一快事吗。”
刘曙光想了想,道:“好吧。我就破一次例,不过这顿饭是我请哟。”
“看您说的,只是一顿便饭,谁请都一样,只要谈的来,说的尽兴,就算有缘。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嘛。”何长利天生就有一张好嘴,越在人面之处,越巧舌如簧。
刘曙光看这不俗老头说着不俗的话,油然而然地跟着他们进了一家不错的酒店。
席间,何长利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刘二也打诨插科,令刘曙光听的津津有味。其中何长利道:“从古至今的英雄,从来不是横空出世、天生英才。也要经过日积月累的学识和环境给的磨练,才造就出来的。比如李文州,他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爱看书,手不离书,书不离手。书是自古以来最有智慧人智慧的结晶,所以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比如战国的韩非子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国王,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其中一个叫关其思的大臣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勃然大怒:胡国是我的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居心何测?关其思因此被武公杀害。胡国君主听说此事后,不在防备郑国,郑国得以偷袭胡国,并攻占了它。这可谓用计深,用计毒!”何长利咂砸嘴:“又比如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说宋太祖赵匡胤一天到宰相赵普家**享雪景,两人煮酒谈事。当时,正值宋朝统一全国,赵匡胤说:我想派兵把西南边境的某小国收复,进一步扩展疆土。赵普委婉地说不可。因为这小国正在与它接壤的某大国长年打仗,如果我们收复了此小国,我们将直接与那大国接壤,必然发生大规模的战争,造成极大边患;不如继续保留此小国,让它与这大国长年累月的打着,不但我们边境安全了,而且两国的势力也会渐渐败落下去,等我国国力大增后,再一局把两国全部拿下。这可谓用计长远,所以书不仅能启发人,给人以智慧,更重要的是能让人开眼界,打开思维的局限性。”
刘曙光愈听愈有味,愈觉得有道理,边喝酒边道:“老何,知道不少典故哦,必定是看过许多书了。”
“哪里。我只是受文州的启发,时常看一些翻译成白话易懂的书,不象文州看的是原著、古文、原汁原味的作品。”
何长利讲的天花乱坠,看他听的上瘾,酒也喝的微醉,突然打住话题:“刘局长,天已晚,我晓得您是大忙人,以后我们再聚吧。”
刘曙光看着这不俗的老头,深受启发,余兴未艾地与何长利握着手:“好,以后我们再聚,我看我们俩很投缘哟。”
在回去的路上,刘二极为佩服地说:“老何,你真行啊。平日里看的那几本书,能一套一套的说出来,比书上讲的还好,把那刘局长忽悠地晕晕乎乎。”
何长利拍着他的肩,自我夸奖并津津乐道地说:“有的人读一辈子书,可能一点都用不上,有的人现学现用,就能派上大用场,这就是个人的能力。”然后他淡淡一笑,做出一副良师益友的样子,说:“所以我时常劝你,在空闲时间要读点书,从古至今哪一个成大事的,不是读过大书的。”
从事实而论,这个世界上的人差异似乎很大。一种人满腹经纶,内在的本事积累很多,但不善于表现,尤其在关键时刻,不主动出击,脑子里的本事倒不出来,抓不住机会。这种人常常平庸一生,但往往看不惯世俗,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流,对善于表现,善于谈吐的人极端地瞧不起,这种人往往是那些自命清高的人。还有一种人,虽然不是满腹经纶,但极为善于表现,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往往说的东西比自己内心的东西还多,甚至通过说,能打开自己的思维,增长自己的能力,把自己发挥的淋漓尽致,极好的抓住时机和机遇,而何长利同志大概是这类人中的极品,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