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趟过来,是有个事儿,想征求下大伙的意见。”
“听说你家把丰景送去读私塾了?”村长看着冯氏道。
冯氏点头:“那是啊,我家老四也到年纪了,是时候去读书认认字了。”
“对啊,前阵子城里的私塾开堂,咱村好几户都送孩子去了,除了你家的,还有李家那个小文才,周家那个小孙子,去了还不老少呢。”村长说着,便道:“只是还有更多人家掏不出那束脩啊。”
冯氏忙问:“那村长的意思是?”
村长捋了捋胡子:“前阵子,旁边桃源村来找过我,说想趁着现在冬天农闲,把咱村的磨坊改成学堂,让咱两个村念不起私塾的孩子,一块在学堂认认字。”
那桃源村和大柳村就隔着一条河。
两村也算是同吃一水了。
桃源村太小,弄不出地方来给孩子们上学,这就想起了大柳村的空磨坊。
正好,大柳村还有个闲赋在家的张秀才。
桃源村的老村长意思是,想让大柳村出磨坊和张秀才,他们桃源村出点束脩,两个村上不起私塾的孩子们一起念书,也算是有个照应了。
这主意虽好,不过毕竟磨坊是村里共有的。
即便现在闲着不用,也总得全村都同意了才成。
冯氏一听,自然不会反对。
“那敢情好啊村长,这事儿我家哪能不同意,正好我家老五也闲在家里,没事让他去认个字也成。”
听罢,村长立马笑了:“那就好,咱村既出了磨坊和张秀才,那孩子们上学堂,也就不用再出银子了。桃源村啥都没出,所以每个来读书的孩子,都得交上五十文做束脩,算是给张秀才的辛苦费。”
想想还能让丰苗,不花钱去识几个字,冯氏也挺高兴。
总好过让孩子在家里疯玩。
这时,小糯宝想起那两大箱子书,赶紧伸出小脚,捅咕了一下冯氏。
那么多的书呢。
她才不要看!
冯氏想起那些书来,正好家里也放不下,于是便道:“对了村长,这光有了学堂,肯定还缺书吧。正好我家刚得了一批好书,不如你就拿去给学堂用,全当是我家送给学堂的。”
原本村长正琢磨着这事。
一听立马高兴搓手:“那就多谢你了冯氏,等咱村学堂办起来,让丰苗头一个挑位子坐。”
丰苗生得瘦小,能坐前排的位置自然是极好。
于是冯氏这就笑了:“太好了村长,那等学堂开了,我家就把书送去你那儿。”
书可是好东西,与其放在自家落灰,倒不如让村里孩子们都学些知识。
等村长走后,冯氏先去挑出几本,给丰景留着。
又把幼童用的字帖也留下,好给闺女用。
余下的就等着送进学堂。
也算是给村里出份力了。
很快,大柳村和桃源村共办的学堂,就在磨坊开起来了。
乡亲们心倒也是齐,知道是为自家孩子们好,都乐意把家里的东西,贡献到学堂里去。
有的是几把椅子。
有的是一两张木桌。
想着冬日里学堂冷,还有几个乡亲拿出自家的柴棒子,送去了学堂。
只是在这全村都高兴的气氛下,二房那边却气得睡不着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