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完成了微积分的论文以后,孟仞就暂时中止了数学课题的进度。脑理学这边,进度就要比数学慢得多了,实验得慢慢做,一个被试半个时辰,一天最多也就八个被试,经常招不满不说,他每周还得抽三天时间去生理学馆藏书室上工。 好在他的运气不错,总算做完第一个实验之后,发现结果和预想完全相同。再把第二个实验一做,一篇论文的主要数据就算收集完毕了。然而孟仞有心搞些原创内容,所以并不满足于此。 “组块是指一组联系较强,能被视为一个整体的项目。”孟仞在组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二位也看得出来,这个说法是非常不严谨的。我希望在我的研究中进一步阐明组块的定义,这可能能够解决不同研究发现短时记忆容量不一致的矛盾……” 接下来,他就讲起了自己本科时在选修课上学的那点信息论的知识,从信息熵讲到柯尔莫哥洛夫复杂性,讲得匡先生和巫澎如坠云雾。 “孟仞,”匡先生皱着眉头说道,“你要是再不切入正题的话,我就……” “我马上就要讲了!”孟仞连忙说道,“总而言之,我想提出一个假设:人会对信息进行压缩,而人在短时记忆中能够存储的内容,信息复杂度应当在5左右。” “我再确认一下,”匡先生紧闭着眼睛,努力地想要理清思路,“你的意思是,有时候虽然我们能一下记住很多东西,但这只是因为信息复杂度很低。” “正是。” “信息复杂度的量就是组块的数量?” “正是。” 巫澎叹道:“老孟啊,我算是明白了。” “明白什么?” “你还是适合去数学馆。” “这里边的数学并没有多复杂!”孟仞急道,“核心概念就是熵……” “行了行了行了,”匡先生制止了他,“我看孟仞只是讲得太差。” 孟仞不得不承认,这话倒是直击要害。 匡先生接着说道:“这样吧,你拟一个文字稿出来——要包括实验方案,一周后交给我看看。” 孟仞对这个原创想法非常上心,所以早就准备好了文字稿。实际上,他并不知道这个问题在他原来的世界有没有人研究过(注1)。不过,既然他在这边没办法查证,能找到的文献中又确实没人做过这个问题,那他就完全可以把这个研究想法当做是自己原创的。 匡先生一脸诧异地接过他的手稿,心想这小子的工作效率怎么这么高。第二天,孟仞得到了匡先生的回复:同意照此执行。 巫柚和越灵还在锲而不舍地跟踪伊先生。一个闲适的土曜日(星期六),孟仞正坐在生理学馆藏书室的柜台后面看文献。他在读的这篇论文没按通行的结构写,读起来非常费劲。孟仞在心里把作者和审稿人骂了百八十遍,感慨着这样的论文怎么能发表出来。正心烦意乱,东张西望时,孟仞看见伊先生走了进来。 让他感到惊恐的是,越灵也跟了进来,甚至还直接走到柜台这边想要跟他搭话。 “这样太引人注意了!”孟仞低声道,“直到今天你还没被发现,真是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