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主编,这些读者来信,都是评论方明华的那部《太阳照常升起》的。” 一个年轻编辑拿着一大摞信件匆匆走进周燕如的办公室。 周燕如五十出头,留着齐耳短发戴着眼镜显得很干练,听了这话说问道:“小杨,赞赏的多还是批评的多?” “批评的多,好多读者来信都说看不懂,杂乱无章,有的甚至说咱们《燕京文学》怎么能登这样的小说。” “批评多没关系。”周燕如呵呵一笑:“意识流嘛,在国内还是个新鲜事物,何况这种写作手法本来就有点晦涩。” 看着年轻编辑不解的神色,周燕如耐心解释:“小杨,作为一名编辑,最怕的不是某篇文章争论多,批评多,而是发表以后,如同泥入大海毫无声响,那才让人恐惧。” “有争论就意味着有热点,有关注度,这对于杂志社甚至作者本人都是一件好事......当然这里也要有个度。” 说到这里周燕如顿了顿继续说道。 “小杨,这些读者来信你不必多费心,你最近要多注意其他报纸报刊刊登的对这篇小说的评论,特别是一些文坛上比较出名的人物以及有影响力的杂志,一旦出现对这篇小说的负面评价,你一定要拿来给我看!” “我明白。” “去吧。” 小杨走后,周燕如看了看那一堆信笺,笑了笑,不再关心而是拿起一份稿件。 第二天早上,周燕如骑着自行车匆匆赶到杂志社自己的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去倒杯水喝药,就听到敲门声,接着就看到小杨慌慌张张闯了进来,手里那拿着一张报纸。 “怎么了?” 周燕如微微蹙眉。 “不好了,周主编,《文艺报》今天刊登了一篇评论,批评方明华写的那本小说!” 《文艺报》?! 周燕如吃了一惊。 这报纸名字非常普通,但是在文学界浸淫大半辈子的她知道这张报纸的厉害之处。 刚刚解放的时候,国家及宣传部门就为文艺期刊管理比较严,其中《文艺报》起着监管和督导的作用! 当然在改革开放以后,《文艺报》自复刊以来,其通讯与争鸣的性质就迅速取代了监管职能,但它依旧有着很高的声望和“级别”。 所以刊登在它上面的评论文章都不可小觑,何况是批评文章? 周燕如赶紧接过来,戴上老花镜仔细看起来。 是一个叫周凡的作者写的,这是一个笔名,在国内文学评论界非常有名。 周燕如认真阅读的这篇评论,发现其对《太阳照常升起》批评共分三点: 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意识流写作,有些云里雾里,故弄玄虚,看着让人气闷。 呵? 看到这里,周燕如微微一笑。 两年前,国内诗坛某位德高望重的诗人不也是这么评论朦胧诗的吗? 写一篇文章叫《令人气闷的“朦胧”》。把那些“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的诗称为“朦胧体”, 朦胧诗由此而来,不过现在已经成为诗坛主流,而那些批评之词反倒引起更大的争论,将把朦胧诗的论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会不会这部小说将来也会这样? 不过让她始料未及的是,这篇批评文章迅速被几家杂志和报刊转载,顿时有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