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闻令,立时上前,一把揪出黄子澄。
这番变故来得太快,顿时让在场的文武百官,皆震惊不已。
今日是奉旨出来迎接储君凯旋回朝。
谁都以为,只是走一番礼节性的过场。
新军立下如此大功,重赏肯定是必然的。
老朱对官员很抠,给他们定的俸禄是历朝最低。
但赏赐立了战功的大明将士,可是从来都毫不吝惜的。
要不然,怎么让将士们在前线拼命打仗呢?
文官们还想着圣人之言,要坚守个人理念和信仰。
大头兵可不管那些。
这个时代也没有后世那么广泛且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
大字不识的大头兵,想的就是割人头,立军功,谋取荣华富贵。
打了胜仗,朝廷多多赏钱就对了。
以前每回战后论功行赏,户部尚书都要大大头痛一番。
因为需要的银钱开支太大。
但这次不一样。
新军只有五百人。
人人都给予重赏,整体上的开支也不算太大。
至于朱允熞,身为新军统率,新军又是他一手操办,其功劳之大,自不待多言。
只不过,他是储君,将来整个大明天下都是他的。
赏不赏的,也无所谓了。
唯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他的储君之位,从此再难以动摇。
但谁也没有料到,朱允熞刚一回来,就下令将黄子澄拿下。
须知黄子澄不仅是大理寺卿,地位非同寻常。
而且,隐隐约约中,似已成朝廷文官之首。
在朝野之中,威望极高,许多官员都唯他马首是瞻。
虽然太孙殿下与黄子澄之间的矛盾,已经被有心人敏锐察觉到。
但双方终究没有撕破脸皮。
在不少人看来,随着朱允熞太孙之位的稳固,两人之间的矛盾也会渐渐缓和,直至消弥于无形。
毕竟,他们的矛盾来源于朱允熞不是皇长孙,黄子澄不愿拥他为储君。
如今一切皆已尘埃落定。
朱允熞率新军立下大功,储君地位彻底稳固。
黄子澄也不可能再纠缠不清。
两人之间的矛盾,自然不复存在。
太孙殿下将来还要依靠文官治国,能化干戈为玉帛,想必也是求之不得之事。
不止是官员这样想,就连黄子澄自己也这般认为。
时至今日。
他终于认命了。
承认自己确实斗不过朱允熞。
承认对方的能力,远在他预料之上。
虽然心有不甘,也只能就此认他当储君。
之前在太子府中,朱允熞只是太子的儿子,而非皇子,隔着一层。
因而安排的老师,较之皇子要差一些。
如今他成了储君,陛下却一直没有给他安排老师教导。
若是可能的话,自己或许可以谋得这份差事。
毕竟,在文官当中,黄子澄自认学问超群,声望极高。
朱允熞虽然“顽劣”,所做所为皆堪称惊世骇俗,独立特行,与儒家礼法有诸多不合,但他的才华之高,能力之强,又远超世人。
教这样的弟子,让朝中无数文臣怦然心动。
黄子澄也做着这样的春秋大梦。
想着朱允熞已然得罪了武将勋贵,必不会再得罪自己。
化解从前的恩怨,轻而易举。
但万万没想到,对方一回来,就要将自己拿下?
“太孙殿下,下官犯了何罪,要被拿下?”黄子澄被抓住后,大声质问道。
给嘉兴知府许东江写信的事,他自问不会被发现。
许东江只要不傻,那封信看过之后,就一定会销毁。
何况,这次朱允熞凯旋归来,也带来了许东江,并没有将其锁拿,那就是没有出事。
朱允熞冷哼了一声,正待说话,下方的文武百官,已宛如炸锅一般。
“太孙殿下,黄大人乃大理寺卿,朝中重臣,在儒林中声望亦是极高,不知他究竟犯了何事?还请太孙殿下明示!”
“若黄大人当真作奸犯科,拿下理所应当。但罪状未明,只恐天下人不服。”
“太孙殿下,黄大人有罪,也可待回朝启奏陛下,交群臣公议,有司审判,何须在此时急着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