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一未供奉开国功臣,二非朝廷敕造。 阁高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 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 顶覆琉璃明瓦,沧桑肃穆庄严。 凌烟阁为大周开国时圣教数位大儒募集天下读书人出资、历经十年之功建成。 一层、二层为藏书馆,对外免费开放。 凡大周读书人,各地进京赶考士子,均可来此阅览历代经学典籍,或以文会友。 因春闱邻近,所以贾琰抵达时,一二层的藏书馆内外已经聚集了不少各地举子。 贾琰站在凌烟阁下,却是抬头凝望着第三层。 第三层亦名“明伦堂”,为当代凌烟阁主——大儒邵邕、周霖、张勋的讲经文会之所。 三儒虽无官职,却名动天下,朝中朱紫大员出自三人门下者不乏其人。 此为凌烟阁为天下读书人神往之圣地之关键。 但三儒虽日日来此坐阁,却并非谁都可以见到,遑论指点其经理了。 十年前,三儒来凌烟阁坐镇,与天下读书人约法三章,设立了著名的凌烟阁三问。 说白了,就是三儒各自出一道题,曰:诗、联、理。 凡对答所作能入三儒法眼者,皆可登临明伦堂聆听教诲。 但十年来,趋之若鹜的人不知凡几,但真正得偿所愿的却寥寥无几。 …… 凌烟阁前,左侧三座小亭依次排列。 亭中案几上,摆放着笔墨纸砚,笔是湖毫,砚是端砚,纸为徽宣。 皆为上乘。 三亭前聚集着三五成群的士子,交头接耳小声议论,却并未有人轻易上前应题。 贾琰缓步而来,直入第一亭。 眼见一个面容清隽身材挺拔的少年入亭,围观士子顿情绪激荡起来。 三十许人、颌下三缕黑须、身穿青衿的凌烟阁“侍讲”吴默自凌烟阁内走出,站在亭外上下打量贾琰,沉声道:“来者通名!” 贾琰淡然一笑,在亭中长身一揖:“雍熙七年,金陵乡试解元,贾琰,见过仁兄。” 随后,贾琰将自己的乡试头名凭据——南省学政衙门的签文展开示众。 吴默微愕,这么年轻的乡试魁首,他还是初次遇见。 围观人群闻言哗然,望向贾琰的各色目光变得非常复杂。 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二十开外,有些甚至年近三四旬,苦熬多年、身经百战才从各省乡试中脱颖而出,可面前少年最多也就十五六岁的样子,雍熙七年岂非年龄更幼? 几乎每人心中都不由自主浮起一个复杂的字眼:神童! 吴默定了定神,微笑道:“即来应对,且请听题。” “古往今来,劝学诗若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其最出彩者非唐颜真卿所作莫属。 请贾解元以此为题,作五律或七律均可。” “喏。”贾珍再次一揖,转身走到了书案前,留给众人一个挺拔清瘦的背影。 他站在案前微微思量,面色平静。 其实不论他还是前身少年,都非哗众取宠人前卖弄之徒。 他来凌烟阁前应此三问,不是为了出风头。 少年母亲李氏为子谋划的“遗泽”他当然不会舍弃,事实上他已经有所参照,但他并不会完全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