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三十一章 首议立储,王珪失分(求追读,月票、打赏)

第三十一章 首议立储,王珪失分(求追读,月票、打赏)


  也是在这个早上,王珪骑着马,在元随的前后呼应和开道中,踏上了前往皇城的路。

  宰相出行,自然是威风八面,百僚避位。

  而王珪骑着马,努力的保持着自己的仪态,同时尽力维持着自己的神色。

  他绝对不能让人看出来,他已经老了。

  因为,一旦被人发现,他已经老了,连骑马都有些力不从心了。

  那么,等待他的,只有一个命运——天子赐肩舆!

  这是皇宋优遇老臣之道。

  可是,对于宰相来说,一旦被赐给肩舆,通常就说明,这个宰相必须去位了!

  为什么?

  你见过那个士大夫上朝,是被人抬着去的吗?

  士林之中,素来抨击这种以人为畜的事情。

  士大夫是什么?

  文能安邦,武可定国!

  至少在表面上,士大夫必须表现出这些特征来。

  所以,在大宋,天子赐老臣肩舆,几乎就等于礼貌的宣告:您啊,该致仕退休了!

  王珪怎么舍得致仕退休?

  哪怕他已经在朝十五年了,即使家人和朋友,都曾委婉的劝过他,是不是可以考虑请郡或者致仕?

  但王珪强硬的拒绝了。

  用王珪自己的话就是:井子上栏杆,不是作剧处——我这里可不是瓦子里的戏院,不要开这种玩笑!

  一路骑马,从御街向前,到了宣德门下,王珪的元随们,就对着王珪拜了一拜,然后各自散去,找地方喝茶吃酒了。

  王珪则骑着马,继续向前,从宣德门巍峨的城楼下,进了右掖门。

  依制度,文武百官,在宣德门前,就要下马。

  但宰相、枢密使、亲王及宣徽使,准许皇城骑马,若从左掖门入宫,最远允许到左银台门下马。

  自右掖门入宫的话,则最远允许到右银台门下马。

  所以,熙宁六年末,王安石宣德门下马事件,才闹得那么沸沸扬扬。

  彼时的王安石虽然只是集贤相,但也是宰相。

  依照仁庙制度,是可以皇城内骑马,直入中书的。

  但,宣德门的守门士卒,却强硬的将他从马上拉下来,重重的挫了这个拗相公的颜面,事后还口口声声,仁庙并无此制。

  逼得后者,于当年辞相,并推荐韩绛接任。

  王珪从右掖门下穿过,回想着这個往事,内心之中,也是忐忑不已。

  王安石当年,得当今官家,如师一般的敬重和全力信任。

  尚且最终心灰意冷,辞相而去。

  如今,官家卧疾,宫中太后倾向未知。

  他偏生却利令智昏,惹出了大麻烦。

  一旦被人揭发,不止声名扫地,更可能阖族获罪!

  僭越臣子之阶,擅议国本。

  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天下士大夫会第一时间,将他开除出士人的行列。

  如今,王珪也只能是期待,李宪可以替他吸收足够多的火力。

  好叫朝野上下,无人来关注他的那些小动作,以此蒙混过关。

  如此想着,王珪不知不觉,便骑马到了都堂之前。

  所谓都堂,既尚书新省之前厅,亦称都省。

  乃是元丰改制后,新的中枢议事之地。

  王珪在都堂官署前下了马,立刻就有吏员上前,替他牵走马匹,带去马厩好生照顾、喂养。

  王珪则整理了一下衣冠,也整理了一下心情。

  他稍微抬头,看了一眼都堂前的匾额。

  当今天子亲笔所题的‘文昌府’,映入眼帘。

  同时也看到了,这大宋都堂的外墙上,以胡粉、香粉并香料涂成的白色外墙。

  这就是尚书省粉省的由来。

  从官署正门直入,迎面就能看到一面,刻着怪树奇石的壁照,壁照画风淡墨轻岚,虽画的是怪树与奇石,偏生却能让感觉山水气息扑面而来,诗韵与墨香,藏于笔锋。

  王珪每次看到这都堂前的壁照,都会心旷神怡,忍不住在此停驻少许,欣赏片刻。

  不愧是连辽人都要求画的国手郭熙之作!

  不过,今日的王珪完全没有那个赏画的心情,他直接步入了都堂的令厅。

  这里也是他日常办公之地,更是三省两府集议之所。

  王珪走进去时,令厅之中,三省两府的宰臣,都已经各自坐着,在窃窃私语的议论着什么。

  “左揆至堂矣!”伴随着令厅中的一个老吏的严肃呼喝。

  所有人都停下了各自的事情,纷纷起身,对着走进来的王珪拱手而拜,纷纷尊称:“左揆!”

  只有一个不合时宜的称呼,在王珪耳畔响起:“左揆,今日可来得稍晚了些!”

  王珪抬头,看到了,坐在令厅右侧的位子上,微微起身,向他拱手拜了拜的右相蔡确,同时也是他在这个朝堂上,最讨厌、最嫉恨的人——没有之一!

  甚至,对王珪来说,他前些时日,之所以利令智昏,居然蠢到去问高遵裕那种事情,也都是拜这位右相所赐!

  原因?

  不仅仅是元丰五年改制,蔡确诓他说什么‘官家新制,当以尚书令待公’哄的王珪高高兴兴的去官家面前提议,让尚书左仆射兼领门下省诸事,而让尚书右仆射,兼领中书省诸事。

  而按照之前,君臣商量好的新官制。

  三省各司其职,其中,中书省掌进拟庶务,宣奉命令,及中外无法式事,门下省则掌受天下成事,凡中书、枢密院所被旨、尚书省所上有法式事,皆奏覆审驳,至于尚书省?则掌行天子之命令,受付中外之事,并对接中书、枢密院。

  换而言之,元丰新制,三省之中,中书省权力最大,因为他掌握的是‘无法式事’,且有至天子御前取旨、请旨的权责,门下省则沦为了一个审核批驳制衡的机构,虽然也有取旨、请旨的权责,但那针对的是‘有法式事’,既然是有法式事,为什么还要请旨?取旨?

  至于尚书省?

  则掌管具体实施、落实。

  本来,王珪的想法很美丽。

  自己为尚书令,自然权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什么尚书左仆射、右仆射,都是他的工具人。

  他的想法,也不能说有错,因为过去,大宋是三相制:首相(昭文相)、次相(集贤相)、末相(监修国史)。

  如今,尚书令加尚书左右仆射,也刚好是三个相位嘛。

  哪知道,蔡确回头面见官家,刺出绝命一剑。

  “尚书令权重,不可授以臣下!”

  好了!

  煮熟的鸭子飞掉了!

  不仅仅飞掉了,王珪还主动跳进了大坑。

  他这个左相,这个尚书左仆射,这些年来,为什么被人称为‘三旨相公’?

  始作俑者,不就是坐在那里的蔡确蔡持正?

  这也就罢了!

  对王珪而言,他最不能接受的是去年发生的一个事情。

  去年,官家招延安郡王侍燕,群臣道贺。

  王珪本以为,官家既然有意立储,那么他自然要托孤。

  托孤大臣,除了他这个左相之外,还能有谁?

  可王珪在家里,左等右等,也没有等到官家招他入宫,面授托孤顾命之重任!

  不止如此,王珪很快听到了一个让他深感不安的消息。

  一个从中书侍郎张璪那里听来的消息。

  原来早在元丰六年秋,蔡确与张璪入崇政殿奏事时,官家就已经对蔡确做了托孤顾命。

  官家绕开左相,去找右相托孤顾命。

  这是何等的不信任?

  也是对他王珪的侮辱!

  王珪当时听张璪在他面前,神采飞扬,兴奋无比的叙述此事,内心好似晴天霹雳般,却根本不敢表现出来。

  生怕,张璪知道,他这个左相,从头到尾,都未受天子之命,以三尺之孤托付。

  只能是微笑着,忍着内心的屈辱和愤恨点头。

  这就是王珪的动机,也是他如今更加惶恐的由来。

  右相蔡确,既受命托孤,也就意味着,一旦新君即位,他这个左相就得收拾包袱滚蛋了——虽然制度上,一直确实如此:凡天子驾崩,首相必为山陵使,山陵使回朝,必须请郡!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